把住时代脉搏 彰显“整合”魅力
发布日期:2015-05-09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1849次
临朐县教研室 张文菊 临朐县寺头初中 朱皓
近年来,临朐县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大为改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以及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全面提升,一大批信息化学校脱颖而出。其中,位于临朐县西南部的农村山区学校寺头初中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多举措培训 打造行家里手
实施全员培训,实现人人达标。该校依托县教育局与中星教育公司开发的“临朐县现代教育技术研修网”,完成了计算机及常用软件基本操作、课件制作、整合理论等相关知识模块的学习,教师测评优秀率达到95%以上。
强化骨干培训,倡导同伴引领。学校以各学科教研组组长为责任人,精选优秀教师成立核心培训团队,全力解决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培训过程中,一批骨干教师涌现出来,他们起到了很好的榜样和引领作用。
鼓励外出学习,做好二次培训。学校先后组织多名教师外出学习,并让培训教师及时做好二次培训。
加强校本研训,分享集体智慧。临朐县教研室定点到该校听课、评课,积极参与校本研训,解答教师疑惑,引领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研训。
借助远程研修,提升整合能力。在远程研修中,县教研室借助研修平台,指导教师逐一评阅教师作业,随时解答教师提问。指导教师、研修组长与教师在线观看视频,在线学习、研讨、互相答疑,在线检测、作业上传、请教专家。
全方位带动 创设运用舞台
学校把信息技术教育的各类平台变成教师教学本领施展和技术能力考验的舞台,引领教师向纵深应用领域发展。通过一系列评比、竞赛和建设活动,给教师们创造展示风采的平台,倒逼应用,促成教师整体快速成长。
考核引领,重视应用,改革备课模式。为促使教师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学校着力改革备课模式。以电子备课为主,打造“集体+先周+课标+资源+个性+反思”模式,最终形成以课程标准为中心的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必备内容有教学设计、课件、教学评价、拓展资源以及教后反思等。采取“任务分配、形成共案、教师个性完善、循环运用”的模式,教师在每次使用前,必须进行修订,并辅以教学反思。在考核时,学校分学科采取“集体+个人”的捆绑式评价方式。
任务驱动,强化责任,提升教师水平。学校帮助教师抓好数字教育服务平台推广应用,组织一线教师开展“人人建立工作室,个个加入协作组”活动,整合个人教育博客,创建了网易教育博客圈;成立学科QQ在线研讨群、飞信交流群等,各学科教研组组长为组织者与责任人。近年来,该校教师个人工作室、教育博客等有20人次获得市级奖励。
活动拉动,抓好普及,创新活动思路。学校采取“学习+参与”的活动思路,倡导教师认真学习并交流优质资源,在同学科中或者学校层面积极进行优质资源推荐工作,要求每位老师每周至少提交一篇优秀教学设计和一节微课,并提交推荐理由和学习点。同时,每位教师至少上传一节教学设计和一节微课。其个人推荐与上传的作品获奖情况按照不同的权重记入个人考核评价。教师积极参加“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案评选以及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高起点谋划 推动工作开展
2014年,为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临朐县教育局组织了县域内的微课大赛。借此东风,该校领导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点工作,依托微课制作,制定了“三步走”的计划:第一步,开发特色学科资源库;第二步,运用资源,培养学生选择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步,构建动态的资源更新和运用机制,形成学校“超市式”的自主学习、检测、评价系统,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资源开发运用能力。
在经过多次反思论证后,该校提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四点”微课录制思路。“四点”就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亮点”。这里的“重点”包括课程标准中的重点、考查频率高的知识点、对学生后继学习有较大影响的知识点;“难点”是指思维跨度大、综合性强、超过半数以上学生不明白或者解答错误的知识点;“易错点”是难以理解、容易混淆、较为抽象或综合了较陌生的知识背景的知识点;“亮点”是教师教学的成功点。
近年来,该校先后组织教师参加了第三届、第四届教学中互联网应用大赛以及首届微课大赛。在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教学设计大赛中,该校先后有10人次获奖,其中2人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在研说教材大赛中,先后有3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5人次获得县级一等奖。一年来,该校先后有2人次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20人次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3人次被评为学科带头人。
联系电话:读者服务 0531-51756562,51756788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