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农民春季麦田管理的“及时针”

本报记者 孙军 通讯员 陈太安 周维维
  日前,在胶州市里岔镇的一块高产创建示范基地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春季旱地小麦麦田管理技术推广会正在举行。在会场上,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林琪为今年的麦田管理打上了一支“及时针”。
  刚刚过去的冬天是一个暖冬。据来自青岛市农业推广站的一份材料显示,今年青岛市小麦长势良好,安全越冬,苗情是近年来较好的。“麦苗没挨冻,长得旺,保准丰收!”在现场,一位前来听林教授讲课的种植户喜气洋洋地说。不过,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旱地小麦研究经验的农学家,林琪并没有过于乐观。一开始讲课,他就给农户们心头的喜气降了降温。他说:“暖冬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只有做好春季麦田管理,才能实现大丰收。”
  在一片惊讶声中,林琪继续讲解道:“暖冬容易造成麦苗旺长、虚长,苗高而不壮,因此抵抗力较差。而且,暖冬之后,病虫害也较多。”此外,他还告诉大家:根据有关气象专家的预测,今年可能会出现“倒春寒”。如果真的发生“倒春寒”,过于旺长的麦苗往往不能抵抗寒气,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也会降低,后期更容易发生倒伏。讲到这里,他蹲下身子,指着麦地上一些弯弯曲曲的裂缝告诉大伙儿:“这些‘龟裂’的出现,说明土壤已经开始缺水,出现了早期的干旱迹象。”他伸手抠了抠地里的土,又说,“大家看,5到10厘米以下才有湿土。如果是水浇地,就要及时灌溉了。如果是旱地,就要在当前的返青期及时进行‘镇压’和‘划锄’。”
  据介绍,所谓“镇压”,就是在麦田里轧一遍,防止麦苗疯长。事实上,“镇压”并不是新鲜事情。早先,农民一般用绳子拉着碌碡进行“镇压”。但是,这种传统“镇压”方式的劳动强度大,收效却低,人们就不愿采用了。近年来,林琪指导当地农技部门设计出一种“镇压器”,实现了农机具的创新。这种机械式的“镇压”方式操作起来很简单:只需把“镇压器”加在手扶拖拉机后面,在地里开着轧就行。一亩地不到10分钟就轧完一遍。如今,土地集中在种粮大户手里。他们更重视大规模机械操作,因此很快接受了“镇压器”。
  “‘镇压’之后,一亩地增收50公斤左右。这看起来不算多,可我有800多亩地,就能增收4万多公斤。”当地种粮大户杨树林告诉记者。
  不过,在现场听课的一位妇女对重达50公斤的“镇压器”并不放心。她说:“它能不能轧坏麦苗?俺家里有十几亩地呢!”
  “‘镇压器’走一遍,不仅不会轧坏麦苗,还能控制麦苗的生长节奏;同时,它压实土壤裂缝,能把下面的水分提上来,从而起到保墒的作用。”林琪讲解道。
  据林琪介绍,冬天,土壤里的“毛细管”会发生断裂。所谓“毛细管”,就是土壤水分的运送通道。压实土壤之后,断裂的“毛细管”能够连接起来,水分也就能输送上来了。“镇压”还能弥合土壤已经产生的裂缝。这些裂缝不仅会让土壤散失水分,还会使冷空气进入。因此,“镇压”也有保温的效果。除了“镇压”之外,“划锄”也是春季麦田管理的重要环节。“镇压”之后,土壤中的水分来到麦苗的根部。“划锄”能使土壤的“毛细管”再次断裂,不让水分到达地表。这样,水分就很好地保存在了根系周围。据林教授介绍,“划锄”有断根的作用,通过损伤麦苗的根系促进根系再次蓬发。并且,“划锄”能锄掉部分杂草,还有利于土壤保温。
  在详细地讲解了一番之后,林琪教授亲自为农户进行了现场演示。当他看到农民在“划锄”过程中操作不当时,他接过工具,认真地进行了演示。
  “当然,要想获得最后的大丰收,仅仅做这些还不够。在返青期结束之后,还要在追肥和病虫害防治上采取科学手段,以确保丰收。”林琪教授总结道。
  据了解,林琪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小麦,目前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的旱地小麦育种专家。旱地小麦增产需要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品种,二是栽培技术。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实验,他带领课题组成员们育出的高抗旱小麦品种“青麦6号”和“青麦7号”如今已经成为旱地小麦主推品种。其中,“青麦6号”由于在盐碱地创下亩产538公斤的纪录而远近闻名。在栽培技术上,林琪总结出一套针对旱地小麦实施的“早、深、平”技术,并对这一技术进行了推广,为我国北方旱地小麦增产作出了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