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发布日期:2015-04-30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2482次
本报记者 张兴华 张桂智
“诸城市实施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战略,理念先进、措施实在,不但配备水平高,而且管理使用得好。”近日,山东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主任刘培玉说,“通过教育信息化支撑发展和引领创新,诸城市在更高层面上促进了教育公平,提高了教育质量。”去年11月7日至9日,全国第二十届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山东赛区)在诸城一中举行,各级领导、专家对诸城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作为山东省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近年来,诸城市在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引领带动作用,着力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促进了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高速”直通教学点
新建村教学点地处诸城东部的偏僻山区,共有3名教师,两个教学班,34名学生。该教学点虽小,但是校舍及设施配备却不差,教师每人一台办公电脑,百兆宽带直接连到教师办公桌面,两个教学班都安装了多媒体。56岁的老教师薛维山坦言:“教学点的老师一人教着那么多课,有些学科,如音乐、美术根本不会教。而通过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这个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新建村教学点只是诸城市农村中小学的一个缩影。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诸城市坚持城乡统筹、整体规划,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推进,不留一个“盲点”。该市投资560万元,建成教育城域网云数据中心。通过政府采购,为每位教师配备了办公电脑,为所有中小学教室、功能室配备了多媒体。包括像新建村这样的66个教学点在内,全市中小学全部高水平实现了“校校通”和“班班通”。
“目前,省里规定的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网络教学条件的标准是10兆以上宽带接入,而我们是专用光纤千兆到校。”诸城市教育局电教实验研究中心主任孟凡荣介绍说,“专用光纤就好比专门为我市中小学架设的信息高速公路,社会上的车辆进不来,我们自己的车跑起来当然就畅通无阻了。它彻底解决了令人头疼的登录难、速度慢、常掉线等难题,师生用起来非常方便。”
城乡共上一堂课
记者了解到,诸城市高起点建设信息技术功能室。2013年以来,该市投资420万元,在诸城一中、明诚学校、科信小学等15所学校建成了高清自动录播教室,实现“一键式”课堂自动录制、上传。
“借助信息化手段,城区学校教师在录播教室里上课,不出校门就能为农村薄弱学校‘送课’。”该市教育局局长李熙良说,“这跟传统的‘送课下乡’形式相比,减少了车马劳顿,省时省力,因而可以经常性、大密度地进行。”
诸城市大力倡导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融合,强力推进“城乡同上一堂课”等远程课堂教学模式,规定建成课堂录播教室的学校要在“密州网络教研学院”提前一周公开课堂录播教室课表,便于全市其他学校师生上网听课。同时,建成名师课堂、微课、集体备课、学科素材等优质教育资源库,免费向中小学开放,促进了“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晒课”、“磨课”,共成长
谈到教育信息化,潍坊市教学能手、诸城市科信小学的年轻语文教师张芳感受颇深。她说:“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太重要了!特别是‘晒课’、‘磨课’等网上学习、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
张老师所说的“晒课”、“磨课”,是诸城市创新开展的网络教研新形式。所谓“晒课”,就是在网上“晒出名师的示范课”,规定诸城市级以上的教学能手和学科骨干教师,每人每学期至少精心准备1节视频课,进行网上“晒课”,供其他教师学习借鉴。“磨课”,就是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对照名师晒出的示范课,在反复磨炼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自己的优质视频课,从而全员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能力。
以“晒课”、“磨课”活动为契机,该市实施“每课一名师”和“每师一优课”工程,逐步形成了示范性课程资源体系,为广大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示范和便利。
运用教育信息化资源优势,诸城市大力开展教师课堂教学比赛、评价与反思,远程直播课堂开放,互动课堂,城乡网络教研等一系列活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联系电话:读者服务 0531-51756562,51756788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