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态均衡中实现教育优质发展

本报记者 雷明贵
  近年来,临沂市兰山区在成功创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的基础上,集全区之力打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攻坚战。该区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确立了“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教育基本均衡,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总体工作思路,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发展举措,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动区域内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2014年10月,兰山区顺利通过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的国家验收,实现了该区教育的历史性跨越。
打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攻坚战
  兰山区既是沂蒙革命老区的核心区,又是江北第一大物流中心,有流动人口70多万。流动人口在给城市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区域内教育供给等服务能力提出了新课题。“择校热”、“大班额”等现象的存在,映射出的是人民群众对于教育不均衡的无奈,也成为当地党委、政府的心头隐痛。近年来,该区下决心解决这一问题,真正把均衡发展的担子扛起来,给全区百姓一个公平健康的教育环境。
  对于均衡发展,该区区委书记耿学伟明确表态:“我们推动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工作,必须竭尽全力、不遗余力。”区委、区政府把教育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区委常委会议、区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召开调度会、现场会、推进会,统筹推进;制定了《关于加快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统筹指导。区人大、政协定期组织代表、委员调研教育现状,建言献策。区教体局班子成员深入一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各学校立足校情,提供了真实的数据信息,为均衡发展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副区长刘爱友介绍,均衡发展工作开展以来,该区坚持义务教育工作“六个优先”政策,即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明确了区、镇街、村三级实施义务教育的责任,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各镇街、各学校制定了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具体落实学校标准化配备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教育系统健全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推进体系,成立督学包点组织和业务指导专家组,及时召开专题调度会、印发专题督导简报和下发督办单,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
提升城乡学校办学条件
  据了解,与众多的县区一样,兰山区的学校硬件也存在城区配套优乡镇设施弱的情况。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区学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大,基础设施配套也捉襟见肘。城区学校扩建提升、乡镇学校尤其是村级小学硬件配套达标,成为该区办学条件均衡发展的两大硬指标。
  学校的情况,区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间。“推动全区教育均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抓教育均衡,各级、各部门要全力支持,要钱给钱,要物给物!”区长张佃虎的话掷地有声。均衡发展工作开展后,该区确立并逐步完善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抓城乡共建,有效保障了均衡发展工作的顺利推进。
  据了解,该区不断完善教育经费支出预算制度,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确保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增长。认真落实税收规定,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并及时拨付教育部门使用。同时,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建立了捐赠教育的激励机制。据统计,该区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累计5亿多元。
  政府、社会齐心聚力,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学校曾经的房屋简陋、设施落后现象已经不见踪影,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城区学校。位于兰山区最北端的李官镇地处山区,往年该镇学校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转学到城区学校。而从去年开始,该镇没有一个学生转学。新建的教室里,电子白板替代了老式黑板,数字投影机、电脑等数字化设备,彻底颠覆了农村学校的传统形象。
  城区学校也大变样。“新建学校仅田径场就跟我们原来的老校区一样大。”临沂第九中学伊校长自豪地告诉记者。在占地36亩的老校区一侧,兰山区政府硬是挤出40余亩土地扩建了学校,并且增加了10多个专业功能教室。临沂第九中学的变化仅仅是兰山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区教体局副局长李公德介绍,2010年以来,兰山区全面启动并深入推进两个“城区学校三年连建工程”和农村学校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共新建、改建、扩建学校项目199个,总建筑面积100.3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8.5亿元,新增中小学班级1709个,为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通过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信息化建设工程、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图书馆建设工程、农村学校两热一暖工程等,投入2.5亿元,改善了一大批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其中,2013年投入1.2亿元,实施“三通两平台”工程,为城乡150所学校的3192个教室全部安装了班级多媒体。班级多媒体联网后,城乡学生可以在网上共上“一堂课”。
缩短城乡学校师资差距
  由于历史原因,前几年兰山城乡师资队伍差距比较明显。在新教师分配时,偏重补充城区学校,农村学校教师一度出现短缺现象,加上部分在农村任教的优秀教师通过调动或考试进城,更拉大了城乡师资差距。
  该区一方面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2011~2013年,新招考教师628名,并实行教干带课制度,使各学校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更趋合理。另一方面抓师资均衡,落实教干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实施教学名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支教”、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年轻教师到城区学校“学教”、学科教师到相邻学校“援教”的“三教”政策,实现了教师的合理流动。
  为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扎根农村,该区实行了一系列的引导政策。在职称晋升方面,一方面规定了城区学校教师的农村工作经历年限,一方面在名额分配上更加倾向农村基层学校;在工资待遇方面,实行农村教师基本工资比城区学校教师基本工资上浮一级的政策。自2014年起,农村教师从工作第三年起,每人每月多发100元,每增加1年,月增10元。正如李官镇中学校长韦春晖所说:“没有农村教学经验,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就会受到影响。区里的这一政策让许多城里的教师主动要求到我们农村学校来教学。学校再也不怕自己培养的好老师向城里考了。”
  实施名校带动战略也是该区均衡师资管理的一大举措。
  据了解,该区启动了“名校进北城”、“名校进城南”、“名校进西城”工程,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坚持城乡联研制度,将全区各学段学校划分为4~6个联研片区,促进了校际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均衡,使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目前,西郊学校与十三中、临沂三小与涑河北园路小学、临沂四中与北师大实验学校已实现合作办学。
  在硬件均衡和师资均衡的基础上,兰山区各学校招生、素质教育百花齐放,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信任和支持。就近入学、划片招生政策在群众的支持中顺利推行。据了解,该区坚持“免试、就近”的原则,严格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制度,促进校际生源的相对均衡。严格执行“三限”政策,将高中65%的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招生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有力推进了该区素质教育的全面高效开展。各学校在完成国家规定课程任务的基础上,大力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尊重学生兴趣、特长,强化动手、动脑,注重练智、练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兰山教育品牌。
  兰山区委书记耿学伟表示,绝对的教育均衡是没有的,但兰山区能有底气划片招生,基本杜绝了择校现象,说明兰山区已经较好实现了教育均衡。
  均衡发展创建有期限,均衡发展工作没有休止符。兰山区教体局局长刘维军说:“兰山教育人将继续努力,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把总结经验和借鉴先进结合起来,着眼长远长效,立足学情民生,努力在动态均衡中实现教育优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