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发布日期:2015-03-18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4393次
张士俊 范宗武
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讲到:“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师是教育的基础。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创新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并提出创新的具体举措。
首先是创新教师教育基地建设。《意见》提出,“依托高水平大学和师范院校,采取校地共建、共用、共管等方式建设教师教育基地”。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的职业教育,必须注重教师教育中的职业技能培养。传统的教师教育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教学能力的培养,较少关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际。而采取校地共建、共用、共管等方式建设教师教育基地则是改变这一状况的良策。高水平大学和师范院校与地方联合举办教师教育基地,至少有以下好处:一是培养师资的高水平大学和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通道被打通;二是可让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担任实习教师;三是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实习。
《意见》要求,“整合县域内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研究、电化教育等资源,不断强化教师培训工作”。教师培训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一项重要工作。整合县域内各种资源,可以使教育培训工作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是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应多管齐下。一要利用高水平大学和师范院校与当地政府共建的教师教育基地,安排农村教师分批到教师教育基地培训,使其在理论知识和教育理念上获得提升。二要利用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建立,制度性地安排城区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到农村教育教学薄弱学校执教示范,同时安排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区的先进学校现场观摩,促进农村教师素质能力的不断提高。三要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让农村教师不出校门便能观摩到名师的授课,同时也让教育信息技术成为农村教师得心应手的“助教”,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按照《意见》中提出的“完善师范生招生制度,实行师范生提前批次录取,扩大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从入口源头上谋求解决之策。师范教育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应当切实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从招生上保证优质生源进入师范院校。要改革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从课程设置和学生实习上更加突出教师职业的特点,把服务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作为主要的办学目标,培养热爱教育事业、有宽厚理论知识基础、有创新研究能力、有教育教学能力素质的毕业生。改革师范教育是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极具战略意义的一步棋。师范教育办得生机勃勃,充满吸引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就充满了希望,整个基础教育就充满了希望。
《意见》还将“加强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制度”作为创新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重要举措。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既要抓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的点,也要抓全体教师继续学习的面,点面皆抓,以点带面。要结合校长职级制改革,打造一支富有治校经验,特别善于改造薄弱学校的名校长队伍;要制定激励措施,培养一支教育教学成绩优异,特别善于帮助后进生的名师队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身边的榜样。要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的引领作用,创造使他们的经验得以广泛传播的平台。应建立名师名校长队伍的动态调整机制,督促名师名校长不懈怠、永进取,同时能让优秀的教育教学新锐不断脱颖而出,为名师名校长队伍补充新鲜血液、注入勃勃生机。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继续学习就是一项重要而恒久的使命。《意见》要求建立教师继续学习学分管理制度,将修满规定学分作为教师资格注册和职称评聘的基本条件。这就从制度层面为全体教师的继续学习提供了保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创新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事关教育事业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业全局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意见》提出的以完善师范生招生制度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为治源之策、以校地共建教师教育基地为广阔平台、以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和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制度为两翼的创新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思路,让人们对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充满希望和期待。
联系电话:读者服务 0531-51756562,51756788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