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出台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
发布日期:2015-03-17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3875次
本报记者 刘凯
日前,省教育厅、省文明办、团省委联合印发《山东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简称《计划》,全文详见4版)。《计划》提出,到2020年,我省将创建30所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和150所全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打造一批省级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将德育目标纳入各学科课程,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列入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我省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富有山东特色的德育工作机制,构建起大中小学各阶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教育横向融通的德育课程体系,有效整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资源,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推进德育课程改革
建立学段衔接的课程体系
根据《计划》,我省将建立学段衔接的课程体系。小学阶段主要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侧重基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培养。初中阶段主要开展价值感知教育,侧重社会公德、社会规则和基本法治观念培养。高中阶段主要开展价值认同教育,侧重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研究制定《山东省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指导意见》,系统规划和设置学生德育课程,建立学段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
在坚持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我省将整合德育课程资源,促进国家、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的有机统一,提高主题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比例,积极拓宽德育途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德育课程实施效果。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将把德育目标融入各学科课程,促进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开展学科德育优秀案例和课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打造一批省级学科德育精品课程。
到2020年,我省将在全省各地分别创建30所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和150所全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带动广大中小学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各地各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条件保障、教学活动、教师培训等工作。
完善德育实践活动体系
丰富学生道德体验
《计划》要求各学校整合设计学校班会和德育实践活动,促进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德育活动系列化、层次化、科学化。开展入校、离校、毕业典礼、入队入团、成童礼、成人礼等仪式教育。
我省将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把社会实践活动列入教育教学计划,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成效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校要按照自主、多样、公益原则,指导学生社团建设,支持学生自主管理。支持共青团、少先队开展团队主题活动,保证少先队活动每周1课时。
我省还将推动政府机关、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积极承担学生参观学习、社会实践任务。各类学生活动中心、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到2016年,支持各市至少建成1所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处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另外,启动中小学生校外活动“蒲公英计划”,加强志愿者协会建设,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每年举办中小学生公共服务周活动。组织、鼓励、支持学生到社会公益机构做义工。将学生参与服务学习的次数、时间、成效记入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强化文化育人功能
丰富学校文化载体
根据《计划》,我省将完善小学、初中传统文化课程,开设高中传统文化课程。在语文、历史、地理和艺术、体育等课程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借助教育电视台、教育图书报刊社等教育宣传媒介设立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专栏。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鼓励学校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培育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山东风格、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品牌学校。充分利用学校报刊、文化墙、广播电视以及校史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教育载体,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作
着力优化育人环境
按照《计划》,我省将构建以学校为主体,家庭和社区密切参与的新型德育协作机制,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化的德育工作网络。具体措施包括:
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开展“山东好少年”评选活动,在学校设立“美德荣誉榜”,大力宣传校内外美德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展示优秀师生的道德风尚,用身边典型人物的事迹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崇尚美德、践行美德。
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作机制。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到2016年,全省中小学全面建立班级、年级、校级家长委员会,条件成熟的市、县(市、区)建立市、县(市、区)家长委员会联合会、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实施家庭教育普及工程,加强家庭生活教育,开展亲子教育活动,推行“家长义工制度”。
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成立学校社区教育理事会,加强对学校周边歌舞厅、游戏机房、网吧等娱乐场所和书籍、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监督与管理,为青少年成长提供健康、绿色、安全的环境。
深化德育评价改革
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我省将健全德育评价体系,完善中小学生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的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成长档案,重视学生道德成长过程的客观记录。强化对地方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的德育工作评价,突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文明城市、教育现代化、规范化学校等各类考核评估中的权重。
《计划》明确规定,全省小学德育课不留书面作业,学业评价采用日常品德习惯养成纪实性考核办法。初中德育课倡导开卷考试,增强是非观、价值观的考察考核,重点考察学生案例分析和道德判断能力。高中德育课采用笔试、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和行为表现考评等方式,考核综合素质。
我省还将完善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纳入德育工作督导评估范畴,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团委、少工委、学校、社会各界和教师、学生、家长参与的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建立德育工作监测和公告制度。将社区、校外实践基地的德育工作纳入评价范围。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为实现《计划》目标,我省将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育人能力,建设一支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具有良好师德素养和较高育人能力的教师队伍。具体措施如下:
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探索和完善与全员育人相适应的工作机制,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一岗双责”制度、班教导会制度,倡导学长制、首见负责制、校外辅导员制度等。鼓励引导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将其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在教师工作考核中强化育人业绩的考核。
提高学科教师的德育能力。建立教师全员德育工作培训制度,开发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教师德育培训和研修课程。建立学科教师德育教研制度,探索校本教研、联片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等多种德育工作培训形式。定期开展学科教师德育基本功比赛、德育成果展示等活动。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新任、在岗、骨干班主任梯队培养模式。制定《中小学班主任校本培训指导意见》,建立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推行班主任职级制。成立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推动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从2015年起,每2年评选一次“优秀班主任”。
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规范学校大、中队辅导员选拔配备和管理使用。教师从事少先队工作的工作量、工作质量纳入工作考核和职称评审范畴,教师在少先队工作中活动的奖励和研究成果,与教育教学方面奖励和研究成果同等对待。
加强师德建设。研究制定《山东省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办法》,把师德水平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聘任的先决条件,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将师德教育纳入各级各类教师培养培训课程体系,开展师德建设系列主题活动。定期推出教书育人先进典型。
成立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吸收优秀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少先队辅导员、家长委员会代表参加,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心理、交友、活动等方面的指导,加强单亲家庭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等的教育服务工作。
据悉,我省教育、文明办、团委等部门还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规划和协调。成立省德育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统筹做好全省学生德育制度建设、课程设计、教学研究、指导服务、监督检查等工作。每2年召开一次全省德育工作会议、举办一次德育工作论坛,编制德育工作年度报告。将德育工作纳入各级教育督导范畴,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建立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和学校德育发展状况监测制度。建立省、市、县三级德育资源共享机制和优秀德育成果表彰机制。
联系电话:读者服务 0531-51756562,51756788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