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实现农村中小学校车全覆盖

本报通讯员 胡安迎 记者 任甲斌
    2014年12月29日早晨6点半左右,载着137名学生的4辆“大鼻子”校车陆续开进莱芜市莱城区和庄中学。和庄镇是该市最后一个开通校车的镇,至此,莱芜市实现了农村中小学校车全覆盖。去年,该市把农村中小学“校车村村通”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经过一年的努力,全市开通校车线路270条,投入运营校车172辆,让1.6万多名农村学生坐上了安全舒适的“大鼻子”校车。
“校车通了,我可以天天回家了”
  谢慧琳是莱城区汪洋中学初三学生,家住茶业口镇阁老村。最近她的心情非常好:“自从村里去年12月12日通了校车,我就可以天天回家了,再也不用住校了。”
  阁老村位于茶业口镇西北部,距离汪洋中学有8公里,山路绵绵。由于没有校车,加上父母因工作关系没有时间接送她上学,谢慧琳上初中以来都是住校。校车开通后,谢慧琳也可以像其他同学那样每天回家了。她每天早上6点10分准时坐上校车上学,下午5点40分校车就能把她送到家。
  汪洋中学校长王继水说他要给校车点一个大大的“赞”!他告诉记者,校车的开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交通安全问题,方便了学生上下学。更重要的是,青春期的学生每天回家,有助于其心理健康。目前,该校有近400名学生乘坐校车上下学。
政府出钱 学生坐车
  “校车村村通是政府给咱老百姓办的一件大善事。”家住茶业口镇东圈村的村民冯军玲笑容满面地说,“以前因为做生意,顾不上接送孩子,只能让孩子住校。现在有了校车,孩子可以天天回家,让我省了不少心。”冯军玲是一名初三孩子的家长,他的一句“省心”也代表了该市1.6万多名学生家长的心声。
    为解决校车谁来买、谁来运营和谁付车费等问题,该市积极作为,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企业运营,部门监管,规范管理”的运作模式,并采取分步开通的办法,线路成熟一条开通一条,扎实推进校车工程。
  该市坚持政府主导和企业公益性质,成立专业校车管理服务公司。按照企业化管理运营模式,莱芜市长途汽车公司、莱芜市公共汽车公司两家企业购买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标准的“大鼻子”校车,专门用于接送学生,不参与其他运营。
  在运行费用上,该市采取“政府补贴一点,学生家长承担一点,营运公司让利一点”的办法。根据运营成本核算,每生每天乘车上下学往返需11元,其中学生只需承担5元,市、区级财政则平均承担其余6元,校车管理服务公司在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微利运行。
家、车、校三环相扣保安全
  李佳妹是莱城区口镇中学初三学生,从去年4月28日第一次坐上校车至今,她每次都是准点上车,准点下车,从来没有出过差错。这样的准时不是偶然,而是因为校车运行有一套完整的安全机制。
    “校车是为保障学生安全而购进,需要完善的安全运行机制来管理,不然就会出问题。”该市教育局安全科副科长李尊刚说。
    以口镇为例,全镇目前有19辆校车,分布在5所学校。其中口镇中学有884名学生乘坐校车。下午一放学,学生就会在值班老师带领下排队等候上车。学生上车后,值班老师要和校车护理员先清点人数,再在交接单上签字,之后司机才能发车。而且,每一名学生都有一张乘车卡,学生上车刷卡后系统就会给学生家长的手机上发一条短信,告知家长学生已经上车,在告知家长放心的同时,提醒家长按时接学生。两家校车运营公司和各学校签订了安全责任书,负责选拔校车司机和护导员、校车维护,担负学生从校门口到家门口的安全责任。家长和学校也签订了安全责任书,负责学生从家门口到校车的安全。通过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做到学校、校车、家庭无缝对接。该市教育部门还积极协调公安、交通部门对校车运行线路定期巡查,对车辆及时检修,确保校车运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