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起家校和社会育人合力

本报记者 王洪旗
  为凝聚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合力,乳山市教育局在全市开展“教育工作者联系服务对象”活动,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不断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联系,构建和谐教育、合力育人的模式。在威海和乳山两级群众满意度调查中,乳山教育均名列前茅。
走出去 倾听群众心声
  “我特别感谢王静老师。我刚转学来的时候很孤单,是王老师的关怀让我感到了温暖。” 提到教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关心帮助,从东营转到乳山第一实验小学四年级5班的李致强同学说。根据教师家访活动中家长反馈的建议,该校为在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建立了跟踪档案,开通了“家校班级热线”,因人施教、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在学习基础、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为倾听群众心声,把握群众诉求,教育局组织全市教育工作者主动“走出去”。一方面,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组织教师走进学生家中,一对一、面对面地沟通交流,围绕家长最关心的孩子的学习、生活等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传递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了解家长的实际需要和诉求,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另一方面,开展社情民意调查活动,组织领导干部、骨干教师,走访招生区域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村队、企业负责人,倾听民声、访贤问策,征求意见建议。对征集的合理化建议,提交局党委研究讨论,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例如,针对群众提出的“某些事项程序不够简化”的问题,局机关进行了工作流程“再造”,认真梳理普教、职教、学前、政工、财务、基建等工作,优化流程14项,有效提高了行政服务效率。尤其是对群众关心的学生转学、休学、复学等,实行“为民代办制”,以前需要家长亲自办的事情,现在全部由学校为家长代为办理,变多次办理为一次办结,缩短办事“路径”;推行“阳光服务”,对城区招生及学生入学、转学等实行“阳光服务”,事前公开办理流程、申报材料、办理时限等,方便群众查询,接受社会监督,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认可。
  为确保“走”到实处,该局要求全市在职在岗教师及干部,联系全市所有学生家长及各界人士,做到每人都有联系户、每户都有联系人。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走访教师认真了解情况并详细记录,分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答复和整改,确保群众满意。
请进来 凝聚多方智慧
  近日,乳山教育系统内老干部代表一行60余人,走进校园观摩考察。活动中,老干部们深入了解了近年来乳山教育发展和建设情况,并围绕教育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为凝聚多方智慧,促进教育发展,该局组织开展“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进校园”活动。各学校立足校情实际,分期分批邀请学生家长以及辖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居及企业负责人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感受学校变化,亲身体验全市教育发展情况。各校通过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认真倾听意见建议,共商发展大计。
  同时,该市组建了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其他对教育关心、关注的社会人士为主体的社会助教志愿者队伍,开展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和行风监督活动。各学校主动与辖区内派出所、交警队、武装部等部门结为联谊单位,聘请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法制副校长,定期到校开展安全、法制教育。2014年,针对规范办学、师德建设、学生班车、安全教育等重点事项,全市教育系统共采纳社会助教志愿者队伍提出的合理化建议100多条。教育局、职能部门和学校积极进行答复、整改,优化了教育形象,增强了服务效能,提升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办学效益的稳步提升,离不开家长、社会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我们不断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征集意见和建议,接受批评和监督,集众人的智慧真正把素质教育实施好,真正将教育质量提上去,让群众打心眼里对教育感到满意。”该局负责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