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叛逆学子”看教育之怪现象
发布日期:2015-01-31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2847次
本期主笔 陈培瑞
我的几位同仁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学生家长。当他们谈起正在上初中的孩子的学习状态时,经常是一声声叹息。
他们说,孩子在现在的环境里读书感到很压抑,想做的事不能去做,不想做的事被强制去做,心情郁闷得很,甚至到了即将爆炸的程度。一位女同事的儿子经常一点一点地撕教科书,久而久之,把课本撕成了椭圆形。他还经常用手指头抠写字台,时间久了,竟在写字台上抠出了若干个洞。他所在的班按考试成绩排座次,考得不好或成绩退步的学生就被调整到前排或后排的座位上去。有一次考试,他的考试成绩下滑了,被通知到后排就坐。他感到压抑得很,扬言要做出格的事儿。多亏家长因势利导,才使孩子的情绪稍稍平复。
另一位同仁的儿子也被压抑得够呛,小小年纪就愤世嫉俗,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与班主任的关系越来越僵。为了“救救孩子”,这位同仁只得舍近求远,每年以8万元的高昂代价送儿子到北京的一处环境宽松的高中就读。
我还听女同事说,她的弟弟在长清大学城开旅馆,旅馆生意火爆。大学生们频频光顾,还经常男女同居。这位同仁说,庆幸自己生了个儿子,如果生的是姑娘就会担心死的。
我听了这些话,心里产生了难以言状的复杂情感。“椭圆形课本”、“写字台上的窟窿”、“大学城旅馆的生意火爆”等等,久久在我的脑海里盘旋,挥之不去。
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是他们不愿意学习吗?是他们不愿意接受纪律的约束吗?是他们任性所为吗?就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不是这样的。他们愿意学习,愿意接受纪律的约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他们强烈反感的是压迫式学习,是枯燥单调的应试训练,是侮辱人格的惩罚措施,是无暇顾及个人的兴趣、爱好。那位同仁的儿子去北京某高中就读后,其学习负担不见得轻多少。北京某高中的最大特点是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空间。在管理上,除统一要求之外,那所学校比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那所学校实行“全天候”式的英语教学。女同事的儿子虽然英语基础很一般,但酷爱英语,不到半年便基本适应了学习环境。该生喜欢参加竞技性活动,曾两次作为学校团队的一员参加国际性英语比赛,并进入决赛。参加比赛,负担较重,但他乐意为之,所以不觉得有什么负担,反而感到很快乐。前不久,女同事的丈夫从儿子的博客上看到其人生规划:“一、要学会规划自己,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二、爸爸、妈妈养育我很不容易,我要让他们放心;三、爸爸工作很累,妈妈身体不太好,希望他们保重身体,不要牵挂我;四、我要好好学习,努力上进,感恩父母;五、找一个关心我的人。”丈夫读给妻子听,她感到心里热乎乎的,差点哭出来。我的另一位同仁正在打算:等儿子初中毕业后,为他选一处比较适合的高中就读。
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是干教育的不懂教育规律吗?是他们有意压迫孩子吗?是他们愿意搞应试演练吗?是他们愿意追求升学率吗?就绝大多数初中、高中和广大教师而言,不是这样的。他们懂得教育规律,深知搞“应试教育”的严重后果,也饱尝“拼”升学率的苦头。但是,有一种怪圈让他们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社会上,大众的眼光盯着升学率;许多家长“舍得孩子,不套狼”,宁愿让孩子遭受摧残而升入一所好的大学;某些官员还有“不管黑猫、白猫,抓住升学率就是好猫”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一种种制约因素编织成一张巨大的世俗的网。陷入网中的教育者进退维谷,艰难取舍。常常是,舍弃未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选择眼前立竿见影的升学率;舍弃学生的个性发展,而选择一切为了“应试”的大一统教育;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不惜将他们身上的油水榨干。虽然这些事说起来荒谬,但许多人正在干着荒谬的事。那些诸如以考试成绩排位、让学生上“黑名单”之类的惩罚措施,不但荒谬,简直少有人性,是歪门邪道,让有良知的教育者感到不可思议。假如有人对你的孩子这样做,你会心安理得吗?
我们的教育链条到底怎么了?“前紧后松”符合教育规律吗?能提高国民素质吗?能出人才吗?能强国吗?回答是否定的。从人的身心发育规律来看,6至18岁的孩子处于身心发育期,正在上小学、中学。我们应当为他们创设宽松的环境,适度减轻课业负担,使其快乐成长。18至23岁的孩子进入身心发育的成熟期,正在接受高等教育。我们应当对他们适度“加压”,严格要求,实行“宽进严出”。这些教育规律,教育者不会不懂得。
现在的问题是,懂得规律却不付诸办学行为,而是干着神经错乱、颠三倒四的荒唐事。大学城旅馆的火爆生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等教育无边无沿的“宽松”。许多学生进了大学门,犹如进了“极乐世界”,逃课成风,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唯独不好好学习。“宽进宽出”为他们开了方便之门。许多大学生的水平比高中生高不了多少,许多研究生的水平比本科生高不了多少。本人多次经历过硕士生论文答辩,我看到的某些论文东拼西凑、浮躁浅薄、空洞无物。本人还多次观摩本科生乃至研究生任教中小学的公开课,发现高水平者是凤毛麟角。怪他们吗?非也。是我们的教育链条出了问题。
呜呼!“椭圆形课本”、“写字台上的窟窿”、“生意火爆的大学城旅馆”等等,折射出教育的怪圈和颠三倒四的教育行为。教育向何处去?
联系电话:读者服务 0531-51756562,51756788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