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中小学去行政化改革十年见证

潍坊市校长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井光进
  自2004年7月参加工作伊始,我就全程参与了潍坊市启动实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筹备工作。当年9月份,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随后召开动员部署大会,校长职级制改革全面推开。在此之后的十年里,潍坊市以校长职级制为核心,旨在推进实现学校去行政化的改革举措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完善。
  2005年,潍坊市实施教职工聘任合同制管理改革,所有教职工均与所在学校签订聘用合同,配套推动结构工资制改革,让学校在一定范围内拥有经费分配权;2009年3月,作为全国三个试点市之一,潍坊市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确定为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市,开展评聘结合的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并产生了全国首批17名中小学正高级教师;2010年10月,潍坊市又被国务院确立为“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深化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市;从2012年开始,潍坊市教育局推动部门简政放权,在精简压缩评优表彰、达标验收项目的基础上,将涉及学校自主发展的权力全部还给学校;2013年7月,潍坊市又被教育部确立为“教师人事综合改革”试验区。
  在这个改革过程中,我尽己所能,全程参与,对以校长职级制为核心的中小学去行政化改革有了一些感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逐步取消学校等事业单位行政级别,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结合潍坊市的探索实践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顶层设计”,我逐渐感受到,中小学去行政化改革的目的就是解放人、成就人,以此来激发教育事业发展活力,实现个性化、可选择的教育。
  为什么要去行政化?去行政化要达到哪些预期效果?之所以推进中小学去行政化改革,是因为行政化方式对学校科学发展带来的掣肘因素越来越凸显。部门按行政方式管理学校,学校就会按行政模式管理教师,教师就会按行政模式、以分数高低管理评判学生,造成了“大一统、一刀切、一把尺子”等问题,加剧了“唯分数论”倾向,制约了学校和师生的个性化和创造力的发挥,这也是造成“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小学去行政化,是一项系统的改革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各方面的关联性和耦合性。特别要明确,并不是摘掉了校长的“官帽子”就是实现了去行政化,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架构来实现。从潍坊的实践探索来看,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取消行政级别,实现校长、专家办学。首先要取消中小学校的行政级别。因为具备行政级别,就要纳入行政干部序列进行管理,一些配套的迎来送往、检查评比等就不可避免。戴着一顶“官帽子”,就要按行政轨道运行,追求行政级别提升。这与专业发展背道而驰。不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去行政化改革就无从谈起。取消行政级别后,必须建立一整套适合教育家办学的制度体系。一方面,通过公开公平、阳光民主的校长遴选、评价、交流、退出机制,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另一方面,通过强化专业素养的评价,让校长按照教育规律治校办学,自觉追求专业发展,走教育家办学的路子。
  二是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实现学校自主办学。在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努力实现专家办学的同时,加快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把涉及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力全部还给学校。只要有了专家型校长,主管部门对学校管得越少,学校就会办得越好。潍坊市把教师职称竞聘推荐、教学能手和政府成果奖评选等权力交给学校,由学校民主、公开、公正操作,教师争着上课、当班主任,有效避免了不正之风的干扰,释放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把中考综合素质评价放到初中学校,与学生升高中“硬挂钩”。学校有了管理评价学生的“硬抓手”,就会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引导社会参与办学。越是放权,越要加强监管,这样才能确保学校把权力接好、用好,才能确保释放活力,放而不乱。潍坊市的做法是建立“底线+创新”的模式,对涉及学校常规管理、规范办学的指标实行过程监管;创新性指标,由学校自主申报,专家同行评议。在此基础上,强化社会对学校的监督,不仅建立起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家长满意度电话随访调查制度,还通过教育惠民服务中心和督导巡视团、督学责任区等,对群众诉求有求必应、有报必查,将全市所有学校全部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办学不规范、学生权益保障不到位等突出问题。
  四是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将校务公开做实、做细、做透。通过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对学校重大决策、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事项进行公开表决,民主协商,满意度和认可度达到85%以上方可实施,真正做到“学校的事情学校说了算,教师的事情教师商量着办”。创新党务公开机制,加强党的建设,将学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与党员成长规律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核心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建立教职工广泛参与的,决策、执行、监督既分工协作又相互制约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