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教综合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发布日期:2015-01-14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1054次
张士俊 范宗武
新年伊始,我省整体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拉开了帷幕。这是山东教育发展史上的大事,是我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必将深刻地改变基础教育的整体面貌,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续写新华章。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伟大成就。2000年,我省胜利实现“普九”;2001年,我省高等教育实现精英向大众化的历史跨越;2013年,我省初步构建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省在大力加强教育内涵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于2010年提出,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在当前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省的教育事业发展已步入改革的攻坚期,出现了许多热点、难点问题和不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靠改革。坚持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基层首创、先行试验的综合改革,是推动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山东省委、省政府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潍坊、青岛等地经验,按照中央要求,借鉴外省做法,反复论证、修改,出台了《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以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重点,以充分调动校长、教师、学生积极性为途径,提出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整体思路和系列举措。《意见》坚持育人为本、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创新发展、市域统筹的基本原则,推出了七项改革,即: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分步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优化教师管理和培养培训、创新社会力量办学体制、构建社会参与监督体制。
七项改革具有很强的耦合性和关联性。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课程改革的目标要体现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多年来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表明,考试制度不加以改革,教育评价制度不改革,还是单凭考试分数录取,靠升学率片面评价学校,新课改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即使暂时达到目标,也难以持久。而任何一项改革任务的完成,必须依靠人,依靠校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要分步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给予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优化教师管理和培养培训,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办学的积极性,创新社会力量办学体制。一方面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要对学校办学进行有力监督。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多元的教育评价制度,需要构建社会参与的监督机制。七项改革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省推进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在注重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的同时,又注重重点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在实施德育综合改革中,提出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课程体系。这一目标任务的提出,既切中了当前德育中忽视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能力的弊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又突出了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的重点性,还从大中小学一体考虑,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再如,在分步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中,在取消学校和校长行政级别的同时,要求创新校长选聘机制、建立校长任期交流制度、建立职级薪酬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这就使分步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成为一项完整的、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综合改革。
实现教育现代化,不仅是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的理念方法、管理评价、培养质量的现代化。我省推进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就是为教育现代化的大厦夯实根基,是推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加速器。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要求将其摆在关系千万学子健康成长、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关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地位,以对党、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创造性开展工作,扎扎实实推进各项改革。
基础教育关系千家万户,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需要凝聚起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方向正确、目标明晰、措施得当、众心合力、稳步推进,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就一定能够顺利抵达目的地!
联系电话:读者服务 0531-51756562,51756788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