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出台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

  本报讯(记者 范宗武 管恩武孙荣光)在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2014年12月30日,《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山东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设计蓝图呈现在人们面前。
  《意见》共分9部分37条,包括总体要求、7项具体改革和保障措施,既重点突出,又体现了整体推进。这7项具体改革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创新社会力量办学体制、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构建社会参与监督体制、优化教师管理和培养培训。山东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任务是,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基本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推进学校管理向教育家办学转变,考试招生向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转变,教学方式向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转变,评价标准向育人导向、多维综合转变,监督机制向社会参与、主体多元转变;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县域、城乡、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意见》提出,实施德育综合改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能力,构建梯次递进、系统衔接,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课程体系。继续推进课程改革,支持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序衔接。落实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课时,建立校内外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形成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学科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结合的学生培养机制。加强体育和艺术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健身兴趣、健身能力和健身习惯为目标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学。
  在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方面,《意见》提出,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办法,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科目,实行多次考试,考试结果以若干等级或及格、不及格方式呈现。调整学业水平考试内容,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全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以学生品德养成、身心健康、学习能力等为主要内容,坚持要素多元、形式多样、素质导向、程序科学原则,确保过程公开透明、内容真实准确、结果公平公正。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普通高中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在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方面,《意见》提出,取消学校和校长行政级别,建立完善以职级制为核心的校长管理体制。积极探索与校长职级制相适应,符合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和学校管理规律,涵盖副校长等其他管理人员的中小学职级管理办法。制定完善中小学校长管理办法,建立党委领导、组织部门管理、教育部门组织实施的校长选聘机制。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制度,通过现职优秀副校级干部过渡、优秀中层干部公开选拔等方式,将具备校长资格的后备人才纳入校长后备人才库管理。新任校长从校长后备人才库中公开择优选聘。
  在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方面,《意见》提出,建立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建立包括学生学业水平、学生学习动力、学生课业负担、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校长课程领导力、家长满意度等指标的评价体系。改革学校评价制度,建立“底线管理+特色发展”的中小学办学评价体系。改革教师评价制度。把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基本标准,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对学校办学水平、校长办学业绩、学生体质和课业负担等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
  在构建社会参与监督体制方面,《意见》提出,畅通社会参与监督渠道,建立重大决策咨询制度。政府制定和实施重要教育政策时,要听取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评估。重要政策和重大事项要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
  在优化教师管理和培养培训方面,《意见》提出,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学校依法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负责教师的使用和日常管理。完善教师补充和动态调整机制,保证专任教师“退补相当”。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在整体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部署中,将坚持市域统筹,在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市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加大在重点改革、重大政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协调社会各方力量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