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优秀文化滋养学生成长

本报记者 张兴华
  近日,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学生家长们陆续收到孩子写来的感恩信。这些“95后”的大学生们第一次在信中与父母拉家常、谈心事、话感恩。这一切变化源于该校正在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近年来,山东省委高校工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五个一”项目实施为抓手,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进”工作。目前,像山东师范大学一样,山东全省140多所高校,充分发挥丰厚的文化底蕴,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进入课堂、沁入心灵,渗透到立德树人全过程,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成长。
  “全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所以轰轰烈烈、扎扎实实,源于我们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齐秀生介绍道。早在今年春天,山东就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山东高校实际,研究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全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就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方法途径和组织保障提出明确要求。
  为推动全省各高校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山东在全省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暑期读书班,全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各类党政干部培训班上对有关工作多次作出具体部署和安排。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一半的省属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有效载体,加强推广普及,是山东高校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又一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青年学生接受实际出发实现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增强传统文化的亲和力、亲近感,必须有一本好的读物。我们在充分吸收近几年各高校传统文化读本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中国传统文化读本》。”分管高校宣传教育工作的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黄琦说。
  记者在山东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看到,每个学生的课桌上不仅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笔记,还多了一本《中国传统文化读本》。《读本》坚持内容和形式、经典和普及相结合,采用“90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述和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构建、主要内容、地位和历史责任。
  据介绍,省委高校工委结合当前高校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将《读本》推荐给全省高校师生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大学生,作为传统文化的通识课教材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助教材使用。截至秋季开学前,山东各高校已征订了7万余册,部分高校做到了新生每人一册。
  “《读本》在我心中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我无形之中增强了自信、自豪和自觉,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山东大学文学院学生马小菲说。
  抓好课堂教学,强化重点环节。为了把传统文化课程上出精彩,山东紧紧抓住师资建设这一关键环节,加大思政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辅导员培训力度。今年全省举办了4期思政课教师和两期辅导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培训班,累计培训900多人次。
  精心设计活动,融入师生生活。山东坚持贴近师生生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相继开展了“孝行齐鲁”、“山东省中华传统美德进校园”等活动,联合有关部门举办了“国学达人”挑战赛和齐鲁学子国学盛典展演活动,覆盖大学生超过30多万人。省委高校工委宣教处处长刘欣堂介绍道:“全省各高校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举办了不同形式的论坛、报告会、讲座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记者在采访中欣喜地看到,活动给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活力。山东农业大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山东工商学院的“新儒商文化讲坛”、泰山学院的“泰山国学堂”、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德能大讲堂”、青岛科技大学连办多年的端午诗会、烟台大学的“弘扬勤俭节约优秀传统,建设节约型校园”等活动,大大激发了青年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各高校还立足办学理念、办学传统,注重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和培育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滨州学院分别成立了儒学高等研究院、孔子文化学院、齐文化研究所和孙子研究院,将儒学、齐文化、孙子文化等纳入人才培养规划,积极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滋养师生的精神世界。
  山东高校正以高度文化自觉行进在全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方阵,广大师生正继承着华夏文明一脉相传的精神基因,谱写着立德树人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