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基本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

本报记者 任甲斌 通讯员 胡安迎
  近日,莱芜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基本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莱芜市教育局调研员张勇告诉记者:“要坚持‘整体规划、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我市教育现代化。到2015年,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将全部实现宽带联网,形成丰富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送到95%以上的班级,实现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普遍使用;扎实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使教师、初中以上学生拥有实名网络空间的比例达到75%以上。初步建成莱芜市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该市条件装备办公室主任亓道坤说:“到2020年,实现普通中小学、中职学校接入带宽普遍达到100Mbps以上,高校接入带宽达到2Gbps以上,实现有线与无线网络全覆盖。在此基础上,高起点建设莱芜教育信息中心,构建以市教育信息中心为核心,各区教育城域网、各高校校园网高速互联的莱芜市教育城域网,并逐步推进市、区教育数据中心和高等学校数据中心建设。”
  建设莱芜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教育教学提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校和网络协作教研4个类型的多种服务应用模式,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在线备课授课、教科研、微课大赛等功能,并依托平台提供网络学习空间服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建设莱芜市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教育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服务网络化,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与公共服务水平。从2015年开始,莱芜市按照“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要求,征集中小学优质数字课程资源,开发职业技能训练网络课程,建设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库和继续教育开放课程库,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逐步探索“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和本地特色资源建设”相结合的新机制,以多种方式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力争形成强大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
  同时,加强数字校园建设。依托莱芜教育管理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根据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基本标准,推动数字校园的建设和集中运行维护,实现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到2015年底,各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初步建成数字校园。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建设高速校园网络及各种数字化教学条件,建设完善的网络教学、实习实训、知识共享、管理服务等数字化平台,推进平台整合和数据共享。
  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手段,只有真正用于教学、用于课堂,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2015年以前,莱芜市各高中、有条件的初中都将建成符合应用要求的录播教室,以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等多种形式,实现校际之间不同教室的实时互动,提供网络校际协作学习环境,促进先进教学方法和经验的传播。
  为保证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推进,该市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推进办公室,全面统筹、指导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该市教育局局长李维运告诉记者:“我们将建立经费保障投入机制,在教育投入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倾斜,确保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所需资金,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