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提高阳光体育吸引力增强学生体质

  本报讯(记者 孙军)全市小学三四年级开设游泳课,体育课可按兴趣编班,连上两节,每一名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掌握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技能。青岛市教育局、体育局、财政局和人社局日前联合下发《加强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到2017年,力争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95%以上。
  《意见》明确,全市将成立青岛市学生体质健康指导委员会。设立学生体质健康指导中心,负责统筹全市学生体质监测与学生健康体检工作及学生日常健康指导工作,管理全市学生体质健康工作信息平台,每年11月底公布全市学生各项体质健康指标状况。
  今后该市将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逐步提高体检经费标准,增加体检项目,加强体检结果的使用。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评价制度,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深入分析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动态把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变化趋势,有效指导学校体育工作。自2014年开始,体质健康测试纳入学生田径运动会比赛项目。
 《意见》要求,各学校要开足、上好体育课,落实小学每周4节、初高中每周3节的课时量,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科学安排体育课时,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全面落实体育课、大课间(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阳光体育运动方案。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聘请专业机构和人员,落实每天下午文化课结束后组织学生开展的体育活动,积极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建立全市学生体质健康电子档案。将学生体检、阳光体育、课堂教学、过程考核、特长培养等信息全部纳入其中,加强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全程监测和管理,并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提供健康信息,为每个学生提出运动建议。
  据了解,该市将实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项目”,以集体性、普及性活动作为主要形式,把增强活动强度作为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突破口,大力推广田径、球类、游泳、帆船、武术、体操等运动项目,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运动技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试行推行多样化体育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兴趣培养,在小学三到四年级全面开设游泳课,总课时在20节,逐步使全体在校学生都学会游泳。
  《意见》提出要加强学校体育风险管理,规范体育伤害事故责任认定,降低体育活动事故风险。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风险管理机制,设立学生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险并纳入财政公共服务范围,探索形成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查处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