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做起 润物无声

本报通讯员 王子俊 赵晶
  近年来,潍坊市潍城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从小处入手,细处做起,实处切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生活、融入行动、融入社会”,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养成教育将价值观教育融入生活
  针对青少年思想特点,该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进行细化、具体化,重点体现在学生行为养成上。例如,要求学生在卫生方面自觉做到“三净”(校园净、教室净、楼道净);在纪律方面自觉做到“三静”(课前静、自习静、课间静);在行为习惯方面做到入校一律穿校服、校园内不骑车、自行车摆放整齐……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的常规管理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各学校还通过国旗下演讲活动、双语经典诵读活动、书画摄影大赛、“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活动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体验教育将价值观教育融入行动
  潍城的教育工作者深知,“德育是盐,不能直接给人吃”。潍城的学校把“尊敬老师”具体化:看到老师要主动打招呼;回答老师的问话要起立,语气要和气、亲切;有事、有病要向老师请假,不无故旷课等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写给老师的一封信、手抄报、“我心中的好老师”演讲等形式,强化学生对老师的尊崇情感;通过师生换位体验活动,学生体验到了老师的辛苦,构建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孝敬父母”,通过讲故事、读书、朗诵比赛,为父母、长辈做一件好事,“感恩的心”征文、演讲等活动,将其转化为对学生的具体要求:虚心听从父母长辈的正确指导;主动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情况,特别是交友情况,以便及时得到父母的教育帮助;自觉接受父母的监护,外出向父母告知去向,不擅自在外住宿等等。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了孝、勤、俭、谦、让的美德。
社区教育将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
  “爷爷的肚子里有好多故事。我告诉他的事情,他从来不跟家长告状,还帮我出主意。”李欣小朋友所说的爷爷是社区“四点半学校”的义务辅导员。他们大多是“五老志愿者”,在对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也成了听孩子倾诉、进行心理健康引导的好老师。
  据悉,潍城区的社区“四点半学校”为中小学生下午放学后提供了一个健身娱乐、参与社会实践的课外活动场所。目前,潍城的社区已建成42处“四点半学校”,聘请“五老志愿者”担任义务辅导员。在社区“四点半学校”里,孩子们可以读书、下棋、写作业、文艺鉴赏,发展个性特长。
  现在,十笏园、万印楼、状元胡同等都成为潍城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舞台。依托社会教育资源,潍城区还因地制宜地开辟了校外德育基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根系深深扎在社会大环境的沃土中。各学校还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健康街小学的“潍城区少年军校”、北门大街小学的“少年交警学校”、潍坊三中的“模拟法庭”等,都发挥了良好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