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育人目标落地

本报记者 苗成彦
  近年来,临沂市罗庄区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为青少年确立道德成长参照系统,以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为载体,“校校有主题、班班有活动、人人都参与”,让育人目标“接地气”,使德育变得富有实效。
走进学生心里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只有走进学生内心,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有的放矢施教,才会收到预期效果。2009年9月新学期,临沂第二十一中启动了“两走进、两倾听”的“细节德育”工程。“我校教师、学生、家长三方联合开发德育校本课程,通过走近学生、倾听学生,与学生对话,将学校核心价值观传达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他们在真情互动中真实成长。”临沂第二十一中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尤作邰说。
  “我上思品课,就是捕捉学生参与课堂生活的小故事,将它们珍藏起来,让学生在对小故事的反思中学会成长。”在临沂第五实验小学教师杨艳看来,这些小故事不论正确还是错误,都是一笔宝贵的资源,“教育就是利用学生身上发生的小故事,让他们从中受到教益与启迪。”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临沂丁庄小学从注重学生卫生习惯的培养入手,将好习惯迁移到学习、待人、做事等各方面,促进了学生美好品德的逐渐养成。
  餐桌上,伙房师傅发现有学生浪费饭菜的现象,请学生发展中心给出解决的办法。临沂第二十二中没有进行“节约大讨论”,而是在教室里开辟了“种植角”,让学生每人种一株喜爱的粮食作物,感受植物从发芽、开花到结果的漫长过程,体验农民伯伯的艰辛,受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育。
将德育系列化
  该区相继设立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和艺术节。创意节日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每项活动都贯穿全年的教育教学过程,各自发挥着不同的育人功能:体育节——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读书节——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艺术节——让青春校园插上艺术的翅膀,科技节——让科普与创新比翼齐飞。“四节联动”给学生幼小心灵播下美德的种子。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
  2009年以来,该区从日常习惯养成入手,对德育进行顶层设计,细化分解为德育“八大专题”(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礼仪规范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同时,该区还开发了有本土特色的活动课程、礼仪课程、传统节日课程和情感表达课程等。
学会育人是教师的必修课
  育人者,必先受教育。该区每年都举办区域教师培训会,还举办不同形式的“双标”(新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培训,为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基于标准、源自心灵”的专业引领。
  为把全区的德育品牌做大做强,该区从教师的德育专业化入手,做强师资培训,做大德育科研,做活德育品牌创建。一是做强师资培训。据了解,该区师资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抓好“两个专业化”,即以师德为核心的德育专业化和以课堂文化为核心的教学专业化。二是做大德育科研。2009年新学期开学不久,该区着手确立了“生命关怀理念下的中小学德育重建”实效德育研究课题。三是做活德育品牌。近年来,该区将立德树人纳入中小学德育品牌建设的核心工作来抓,逐渐形成了“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德育景观。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临沂第二十中的“有担当的新生活教育”、临沂第二十一中的“细节德育”、临沂湖南崖小学的“红色德育”、临沂第二十三中的“尊重教育”、临沂第二十二中的“生命·实践教育”等,都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育人魅力。
  谈到实效德育,罗庄区教体局局长周广军形象地说:“人生好比一棵树,德是根,知识技能是枝叶,根深才能叶茂。教育从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到德育效果评价,只有从立德树人出发,让育人目标落地,才能在生命关怀中唤醒学生主动发展的内动力,让学生飞得更高、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