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教研”为教师发展添翼

本报记者 江浩 通讯员 毕泗水 崔国利
  近年来,沂源县历山街道教体办打破传统教研模式,努力构建“多维互动”网络校本研训机制,自行开发校本研训网络平台,提高了教师们的备课、上课效率,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打造精品课堂打下了坚实基础。
  “过去学校开展常规教研,时间大都集中在周末,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活动效果无法保证。”荆山路小学校长白先录说,“现在实行网上教研,教师随时随地都能参与,省时、省力、快捷、高效,一实施就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
  自2012年开始,沂源县历山街道教体办把全街道7所学校、96个班级、281名专任教师组成一个大的教研团队,借助校园网和教育信息网,进行多主体、多层次、交互式的网上校本研训活动,构建起一套多维互动的网络校本研训机制,提高了校本研训的实效。
  历山街道教体办与各学校分别配备1至2名网络平台管理员。教体办管理员负责培训指导学校管理员,学校管理员建立学校教师用户数据库并分配权限,指导教师个人注册并选择任教年级、学科。教体办教研员负责分配各学科研讨任务,全体教师按研讨计划分年级分学科进行备课及网上研讨。
  “在确定课题后,主备教师先备初稿,经学校研讨、修改及审核3道程序后才能传到平台,再经过全街道同学科教师在线研讨后才最终定稿,作为教学资源储备使用。”新城路小学校长周太军说。
  网络研讨流程是一个交互式的操作流程,包括主备教师与各学校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互研讨,也包括学校教务处、教体办教研员与各学校教师之间的交互研讨。通过这种“多维互动”研讨,老师们可以反复在平台上交流反思、修改完善,直至形成精品教案。
  荆山路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刘太红把设计好的《特别的作业》教案一传到平台,立即引来了同事们的“拍砖”:有的建议把一课时的教案分成两课时,否则完不成教学任务;有的建议她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应注意回扣课文,让学生学以致用……
  刘太红虚心听取平台上同事们的修改意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反反复复修改了七八次,终于完成了备课任务。
  “看着自己的备课经过全街道同行的打造,最终确定为资源储备时,感觉还是很有成就感的。这也是对我教学方面的一个认可。我觉得这个平台更像是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刘太红深有感触地说。
  在平台实际操作中,历山街道教体办严格落实“六项制度”、“三个关口”,确保平台健康运行。“六项制度”包括“网络教研平台专用制度”、“专人负责管理制度”、“任务定期分配制度”、“统一标识制度”、“反思交流制度”、“定期表彰奖励制度”。三个关口包括“落实主备教案三级审核制,切实把好主备教案质量关”、“落实骨干教师引领制,切实把好修改完善消化吸收关”、“落实课前查备课、课上听课、当堂检测效果、课后评课‘四环节’推门听课制度,切实把好课堂教学应用关”。
  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实践,历山街道教体办的多维互动网络校本研训机制成效彰显。小学一至五年级教材重要研讨篇目已经基本制作完成,各年级完整的精品资源库逐渐建立起来,资源库共储备小学8门学科精品教案500余节、教学反思及相关教学资源300余篇,并有效解决了传统教研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力推多维互动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就是打造一个舞台,成就一批教师,推动一方教育,在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同时,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历山街道教体办主任陈光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