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创均衡 倾情促发展

本报记者 陈慧 景婧
  经济欠发达、基础较薄弱,2012年地方财政收入只有9.04亿元的宁阳县,在2010年通过“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验收之后,2013年又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
  是什么助力宁阳教育事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
同心聚力保投入
  “不能因为财力不足影响教育的发展。让孩子们享受与发达地区同等优质的教育,才是对未来负责。”这是近年来宁阳县上下形成的共识。
  宁阳县副县长柳桂敏告诉记者,该县坚持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上下齐心,形成了助推教育发展的浓厚氛围。财政优先保障教育发展资金。据统计,5年来,全县教育总投入的增幅连年保持在13%以上,教育事业费拨款与经常性财政收入相比年均增长7.79个百分点。2011年以来,按照省标准启动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累计投入1.32亿元实施普通中小学实验室更新改造、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标准化建设配套提升等工程,完成了72所学校、11.97万平方米的校舍建设任务,初中和小学的教学用房全部实现楼房化。同时,2007年以来,政府以办实事形式,累计投入1.75亿元,每年为教育解决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充分发挥政府投入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宁阳县社会各界参与教育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罡城镇北落村村委投入300万元改建了高标准的小学和幼儿园;鹤山乡以社区为单位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基金会汇聚企业、个体私营业主、在外务工人员各方面力量,每年聚合资金近千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这样的例子在宁阳县不胜枚举。
  “我虽然收入不高,但我非常愿意为学校做点事情。”雷庄村在外打工的张学红如是说。他在听说大辛小学开工建设高标准运动场地后,立即拿着1.2万元送到学校。
统筹安排共克坚
  据宁阳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县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杨森介绍,早在2008年,宁阳县委、县政府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就进行了规划。县教育局围绕学校布局规划、教师均衡配置、学校规范管理等重点领域全力推进。
  为加快学校布局调整进程,宁阳县建立了“政府统筹、部门协作、乡镇为主”的教育布局调整机制,全县中小学校由2008年的131所调整到2013年的109所,并建起了县青少年校外实践活动基地。5年间,招考教师751名,重点补充到农村初中和小学;安排845名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交流初中、小学校长37人次;在全县中小学教师中开展了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科研能力、信息技术应用等内容的教学技能达标活动。
  近年来,宁阳县组建了17对以教育管理为主的“农村小学教育共同体”。建立“教育共同体”,由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与1所边远或薄弱学校建立结对关系,实行点对点帮扶。借助山东省普通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在全县选择1所高中、7所初中、11所小学实施“1711”改革创新,在管理、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倾情奉献促发展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倾力协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以及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无私奉献,促成了今天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很多事例让人振奋,许多场景使人感动。”谈起均衡发展的历程,宁阳县教育局局长刘学平满怀激情。
  在宁阳,对教育工作,县委、县政府不仅给政策,给资金,更给“面子”。有关教育发展的工作,县委书记、县长都到现场调研办公,到会安排工作,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具体工作中涉及的部门更是积极配合。
  华丰镇沈庄小学运动场地不足,社区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及时调剂部分场所供学校建设运动场;葛石镇北庄小学和沙卜小学的校园和运动场都被公共道路分割,为支持学校的规范建设,附近村民自觉地接受了改道出行。
  为节约建设资金,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标准化运动场建设路基所需的炉渣、灰土,老师们自己过筛、掺拌;围墙、教学楼内外墙壁的粉刷,老师们个个上阵;校园美化、绿化过程中除草、栽植,老师们牺牲休息时间,炎炎烈日下挥汗如雨;各种教育装备的装卸、安装、调试,老师们大显身手。这中间,有校长,有教师;有近60岁的老教师,也有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他们个个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在学校建设的关键时期,有位校长的父亲住院近10天,他只在医院服侍了一个晚上;有位乡镇教办副主任妻子遇车祸住进泰安的一家医院,为不耽误工作,他每天往返于泰安和宁阳之间。华丰镇中心小学校长贺勇告诉记者:“学校绿化美化工程和运动场地建设,是老师们牺牲暑假休息时间完成的。”
  伴随着新一轮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的实施,宁阳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