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山区教育注入青春活力

本报记者 孙荣光
  7月21日,在济南开往重庆的K15次列车上,列车长安民看到了一群熟悉的身影:略显稚嫩的脸上洋溢着青春昂扬的笑容,“远行支教团”5个鲜红的大字在雪白的T恤衫上分外显眼……
  2200公里的路程,近40个小时的车程……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远行支教团”的师生17人经过长途跋涉,目的地再次指向了贵州省赤水市。在接下来的15天里,在凯旋村蓝天爱民小学,“远行支教团”继续对山区孩子进行知识的传播和爱的教育。
“你们还敢来,了不起”
  在火车上,安民曾对他这帮山东老乡说:“你们今年还敢去,真了不起!”
  客运旺季的车厢里人满为患。看着睡倒在过道上的乘客,队员们坐累了只能“原地起立休息”。到站后,十几个笨重的行李箱又让他们在28个小时的“硬座”之旅的终点吃了不少苦头。
  当记者问到“为什么不办行李托运”时,支教团的“大管家”——后勤组组长杨文宽说:“行李箱中装的都是教具和募捐来的图书。托运,太奢侈。”
  又经过了6个多小时的转车,支教团终于到达学校驻地——赤水市凯旋村。“当我们穿着队服出现在村子里的时候,孩子们高兴地冲我们喊‘老师们又来了’;腼腆的老乡也微笑着朝我们招手,问什么时候开学,还说要把孩子送来读书。这是他们对支教团最质朴的信任和支持。”李芳莹在日记里记述着当时的情景。
  支教刚刚步入正轨,肆虐的湿疹又给支教团带来重创。每名队员的腿上首先出现类似蚊虫叮咬的小红点,随后越来越多,红点变为肿块,还夹杂着痒疼。
去年参与过支教的女生马莹的病情最为严重。她说:“早晨都是被痒醒的,每天新起的疹子不下二三十个。”据当地的医生说,他们之所以患上湿疹,是因为北方人的体质不适应当地气候和环境所致。此病虽无大害,但无法根治,患者只能忍着或者离开。
  支教团的队员们出于安全考虑,一致决定让她返回。临上车前,马莹还哭着坚持要留下。她说:“我走不了,我放不下的太多,我舍不得离开学生。这也许是我大学期间的最后一次支教了,我不能留下遗憾。”
  “不能留下遗憾”——马莹临别时的话语在以后的日子里刺激着支教团的每一个人。白天备课、上课,洗衣、做饭,往返几十里山路家访、调研。餐餐都是水煮笋子、水煮南瓜、水煮地瓜叶,却不影响食欲,连女生也能吃三四碗米饭。晚上赶老鼠、捉虫子,连挠痒也成了相互间戏谑的节目。就这样,琐碎、艰苦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了。
“留下知识,却带走了我们的心”
  缘于去年的口碑,支教团最初的招生工作并未遇到困难。他们到校的当天,就已经有80多个孩子来报名上课。全新的领域课程授课模式让山区的孩子们感到新奇、兴趣盎然,也为当地的教师所称道。
  已有10多年教龄的语文教师袁鹏静在旁听了一节题为《雪》的主题课程后赞叹不已。“因为本地孩子没见过雪,任课老师首先播放视频引入主题,然后讲解科学成因,接着用英语歌曲Edelweiss(《雪绒花》)带活了课堂气氛,最后布置了雪花剪纸作业。一堂课环环相扣、寓教于乐,科学、地理、音乐等不同学科相互渗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课堂效果真棒。”袁老师兴奋地说。
  “来上学的孩子们越聚越多,当地镇党委书记、教育局局长、中心小学校长、周边乡镇的教师都来到蓝天小学听课、座谈甚至求教。最让人感动的是,走在路上,经常会碰到热情的老乡们喊我去吃家里吃饭;我去小卖部买东西,老板都不要钱。这是因为,我是他们的孩子的老师的老师。”远行支教团带队教师吴晓玲感慨道。
  散落在深山老林的民居使家访、调研工作变得异常艰苦。队员们往往和孩子们在学校里同吃午饭,然后顶着烈日出发,伴着夕阳才能回校。据队员们讲,调研、家访对学生的家庭影响很大,也加深了他们与孩子们的感情。
  在15天的时间里,支教团还为去年创立的“远行书屋”扩充了500多本图书,举办了辩论赛、趣味运动会、手工课堂作品展、师生文艺汇演……
  离别之前,蓝天小学校长袁勇慨叹道:“你们在这里留下了知识,却带走了我们的心!”
“支教育人,不负远行”
  “这里的学生很淳朴,大多数学生都很听话,但是学习习惯较差,基础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顽皮得很;家长中务农、务工的居多,家庭教育管理这一块也严重缺失。”袁校长介绍道,“同时,由于学校地处偏远、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等,因此很缺老师。支教团的到来给学校注入了活力,给这里的学生带来了新鲜的课堂元素和求学的朝气。”
  一位支教队员在支教日志里写道:“在这次支教中,我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支教‘支’什么?不仅是知识和方法,还有尊重和爱。为孩子们支撑起远大的志向,是馈赠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支教,让我能从另外的角度思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这个问题。支教,也让我重新思索我的人生定位。”
  谈起本次支教活动,带队教师、山师教育学院团总支书记吴晓玲感慨万分。她说:“也有人问我:‘跑那么远去支教,值得吗?’其实,我们远行支教的初心就是要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传递到赤水,为这里的教育提供一点借鉴,为山区孩子们打开一个与外界接触的窗口。另外,从自身教育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在支教的过程中释放和强化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就这两点来说,我们远行支教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更可贵的是,山区孩子求学若渴的心情,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当地居民尊师重教的胸怀,让这群大学生坚定了信心和决心。因此,我们不虚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