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息实践活动关注城镇化中的垃圾处理

     城镇化的浪潮下,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是否得当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正在城镇化中的农村环境和卫生状况怎样?它们在城镇化中的垃圾又是怎样处理的?现行的城乡环境治理方案能否真正改善环境?针对这样一系列问题,中国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infos”信息实践队于2014年 7 月 4号开始对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的各个村镇进行实践调研。
     日前,通过文件综述、网络的资料搜集和电话联系,“infos”信息实践队决定以群众走访、政府座谈等调查形式对黄岛区城镇化中的各个农村展开全面调研,挖掘垃圾处理的现状,明晰今后其发展方向。一周的调研也就此鸣锣开响了。
     实践队的调研第一站来到青岛市黄岛区花科子村,在这里开始走访群众。“花科子目前正在建设新村,你们眼前的这栋楼就是给花科子村民建的,说到垃圾,就是建筑垃圾比较多。 ”一进村,树荫下的大妈笑着对提问的实践队员说道。在大妈的指引下,实践队队员们来到了花科子社区居委会,据居委会主任介绍:“没拆迁前,有统一垃圾车每天一次外运垃圾,一般时间为晚6、7点,且垃圾桶数量足够,共20个大桶,每个桶每年300元,最终由村民平坦承担。同时,村里有专门清洁工,工资大约每月1000元,可有效保持村里卫生达标。而现在,在拆迁过程中,生活垃圾较少,仅有建筑垃圾及少部生活垃圾便得不到及时清理,不值得清理。”
     实践队随后来到了西南村,据了解,该村所属的镇政府每年会对各村的卫生状况进行评比,奖优惩劣,这也促使该村负责人更加重视卫生及垃圾处理情况。当被问及对该村卫生状况的满意程度时,负责人表示,由于外来人口的不配合,该村某些地方的卫生状况还不尽如人意,另外,虽然垃圾回收及时,但是对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比较淡薄。
    通过村民走访,实践队确定了大部分被调研村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是持满意态度的,也对城镇化垃圾处理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有了新的认识。正如大妈所言“现在的环境比以前好多了,路边的脏东西都不见了。”城镇化过程中并没有给农村垃圾处理带来不便,反而促进了农村环境面貌的改观。
目前为止,实践队已经走访了花科子、王家港和西南村镇三个村镇,基本了解了农村垃圾处理的基本情况,也感受到现有垃圾处理的不足和城乡环境整治方案在运行中的弊端,之后信息实践队将会走访大村镇等其他黄岛区城镇化中的村镇。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应平等地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程度是衡量新农村建设中人居环境、人民幸福、宜居城镇化的重要维度。
     调研工作已将近过半,现在“infos”信息实践队正以调研成果为导向,为最后的成果转化工作做准备。基于调研所得农村垃圾处理的的优越性和当前不足,他们将会以提出行之有效建议的形式,为中国城镇化建设贡献大学生的激情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