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偏远乡村盛开教育之花
发布日期:2014-08-14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2427次
本报记者 尹品华
山东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十佳影片之一《起立,老师好》的主人公原型赵同花是临邑县临南镇育才学区小学校长。她自1979年从教以来,扎根偏远农村,一晃就是35年。白天,她和师生同甘共苦,挥洒汗水;夜晚,独自望着空荡荡的校园,她彷徨过、胆怯过,也曾想过放弃,但是心中追梦的动力最终使她坚持了下来。领导称赞她时评价颇高,“实在、勤恳”;同事们提起她时推崇备至,“实干、热情”;学生们谈到她时尊敬无比,“善良、慈祥,就像妈妈一样”;家长们说起她,直竖大拇指,“她对我们的孩子胜过对自己的子女”……她用执着的追求播种希望,为师生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让偏远乡村的教育之花盛开得格外绚丽。
以身作则,团结互助
——构建和谐校园
35年来,在工作中,赵同花以身作则,和同事们一起,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她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安全常识等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在跳皮筋、跳竹排舞时,边跳边唱,寓教于乐。课间,她和学生交朋友,一起做游戏。她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自制教具,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变抽象教学为形象教学。在教室的课桌上,记者看到了她带领学生们自制的教具。这些用烟盒、纸片、旧报纸、小木棍等制成的音节、拼音、数字卡片等教具,不但节省了资金,更重要的是让她的课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学生们都喜欢上。
赵同花的眼里没有差生,只有一群活泼可爱并日益进步的小天使。下课了,在班级和学生谈心的是她;放学了,在办公室辅导学生的是她;周末和假期走访学生家庭,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的也是她……她和学生们建立起朋友般的新型师生关系。她的付出也有了很大的收获:班风、校风文明,校园和谐有序;学生们都很喜欢她,亲切地称她“校长妈妈”。
育才小学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赵同花的带领下,大家互帮互学、优势互补,老教师经常给年轻人传授教学经验,年轻教师也教老教师学电脑。十几年前,王桂香老师身体不好,孩子还小,婆婆有病。赵同花看到她的生活非常困难,就把自己仅有的2000元钱拿出来给她贴补家用。2006年,聂振山老师意外摔伤住进了医院,赵同花和老师们第一时间赶到医院。聂老师当时的情况非常危险,颅脑出血,昏迷不醒,儿子又不在身边。赵同花和老师们当即凑了1.5万元钱,给聂老师进行治疗。聂老师住院期间,老师们轮流照顾,同病房的人都以为他们是一家人。
遇到阴雨天气,赵同花总会把老师和家远的学生留下来,大家一起动手做饭。几十个人围坐在一起,捧着热气腾腾的大锅蒸包,吃着简单的大锅炖菜,那种场面,真是其乐融融、温暖无限。
执着精诚,爱生如子
——一个都不能少
赵同花出身于贫瘠的乡村,深深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她暗下决心: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坚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前几年,经济上的困难和重男轻女的思想使一些家长不愿让孩子读书,认为只要认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了,有的孩子经常处于辍学的边缘。
那年麦收季节,赵同花发现五年级的张桂芳没有来校。经了解,是桂芳的爸爸不让她上学了。中午,赵同花头顶烈日赶到5里外于庙村桂芳家里。一进门,赵同花就着急地说:“桂芳是个好苗子,你咋不让她上学了?”“闺女家念书没用。”桂芳的爸爸说出的一句话把赵同花顶了回去。赵同花没再说什么,而是拿起工具帮忙干活。随后几天,赵同花每天都去张桂芳家的麦场干活,每天都干到晚上九点多。第五天,张桂芳的爸爸终于开口了:“我服你了,明天我就让桂芳去上学。”
冯雅琪自幼患小儿麻痹症,七岁了还得扶着凳子走路,父亲身患重病,一家人的生活靠母亲打工维持。到了上学的年龄,冯雅琪没来报到。于是,赵同花主动上门询问。雅琪的爸爸这才说出了他的担忧:他害怕雅琪不能跟正常孩子一样走路,到学校会受到同学的冷落,交不到朋友,还会受到同学的嘲笑。赵同花当即向雅琪的爸爸保证,只要让雅琪上学,她会尽全力帮助雅琪,并承担雅琪在小学期间的全部费用。
对于特殊家庭,赵同花总是给予特别的关注。君程的父母离异,和奶奶一起生活。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又比较困难,君程比同龄的孩子矮小、瘦弱。她看着心疼,于是,她的餐桌上多了一套碗筷,床上多了一条棉被……
近几年,农村留守孩子又成了赵同花心头的牵挂。
杜欣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与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共同生活,上学一直由爷爷接送。可爷爷记性不好,忘记接孙女是常有的事。赵同花知道后,主动承担起了照顾杜欣的责任,经常给她洗衣服、理发、洗澡。说起这些,杜欣的爷爷感慨道:“赵校长待孩子简直跟亲妈一样。”遇到雨雪天,很多学生回不了家,赵同花就买来馒头、烧好开水,晚上把学生留下来和她一起吃、住。七八个孩子挤在她的大炕上是常有的事。等学生们都睡下了,她就坐在火炉旁为他们洗衣服、烤鞋袜……
周末书屋,大爱情怀
——创新教育载体
如今,学生们在校的学习与生活已有了良好的保障。而假期与周末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又成了赵同花时刻牵挂的问题。
一个叫杜文雪的学生隔三岔五来学校借书。2012年暑假的一天,杜文雪的妈妈抱着小的领着大的,又来了。回去的路上下起了大雨,把两个孩子都淋感冒了。赵同花知道这件事后很不安,她想:要是把学校里的书放进村里,学生们阅读多方便啊!赵同花萌生了办书屋的想法,接下来的一件事,让她更加坚定了办书屋的决心。
2012年8月31日,赵同花陪王慧和她的妈妈去临邑五中报到。学校要求新生入学带两本字典。可当王慧的妈妈看到两本字典要花100多块钱时,决定先给王慧买一本。看到孩子委屈的泪水,赵同花当即把两本字典都买了下来。回家后,赵同花一夜未眠。第二天,她召开了家长会,对学生的在家阅读情况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发现,竟有近80%的父母从未给孩子买过课外书。她的心猛地一颤。赵同花回想起每次去书店的时候,城里的孩子都在捧着自己喜爱的书籍阅读,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快乐。她下定决心:农村做不到的,我要做;家长给不了的,我要给。她要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在家门口就能读到自己喜欢的书籍。
于是,赵同花马上找到文雪的妈妈,请她帮忙找邻居腾出了一间房子。周末,她把书送到了那里。文雪和妈妈去了,附近的学生也去了。看到学生们这样喜欢看书,赵同花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2012年寒假,赵同花就在杜家、于庙、小洼三个村办起了书屋,把学校的一部分书分放到了三个书屋里。在她和老师们的努力下,学生们渐渐爱上了书屋。更让她欣慰的是,有些家长经常陪着孩子在书屋里看书,教孩子们做手工、剪纸等。周末,学生们在书屋里过得非常快乐,大家给书屋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周末书屋”。
2013年9月,赵同花获得奖金3000元,她把这笔钱买了学生们爱看的图书,又在西吕寨村支书安文信家办了个书屋。赵同花每个月还从工资里拿出几百元钱,买了书送到书屋里。现在,4个书屋基本上满足了学生们周末读书的愿望与要求。“周末书屋”使留守学生有了精神家园,使得他们在周末或假期有了好去处。学生们在这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合作交流能力,也解除了远方父母的后顾之忧。
正如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所言:“名师、名校长‘名’在何处?不是教育方法技巧多么高明,而是必须有一颗大爱之心。赵同花通过创办‘周末书屋’,创造性地解决了农村孩子的校外教育载体问题,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这是她的大爱之心的具体体现,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尊重和学习。”
撇舍小家,愧对亲人
——谁让我是教师
35年来,赵同花对自己的家庭只有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一家三口,丈夫在兖州工作,儿子在天津上学,而她独自守着自己心爱的学校。母亲的离世让她抱憾终生。那天,中午放学回家后,她看到母亲脸色不好,本想陪母亲去镇卫生院看看,可母亲坚决不去。下午回来看母亲时,她发现母亲已经快不行了。儿子10个月大时,她就交给婆婆照顾。上小学时,儿子原本可以住在学校和妈妈在一起,可因为她的床上经常睡着别人家的孩子,儿子只能回奶奶家住。儿子在作文中写道:“我的妈妈是一位狠心的妈妈、不称职的妈妈。”她的丈夫是一名煤矿工程师。早在十几年前,矿领导曾两次在矿上为她安排好了工作,都被她婉言谢绝了。丈夫半是嗔怪半是心疼地说:“你这个人,干脆把自己卖给学校和学生好了。”
每当周末,看到别的老师一家三口相依相携、其乐融融,她的心里就不是滋味,甚至有反悔的念头。可当看到学生们一个个纯真的笑脸时,又坚定了从教向学的信心。
三十载沧桑岁月,三十年春华秋实,她付出的是有限的时间,却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的幸福和快乐;她付出的是有限的金钱,却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的希望。每逢教师节,一个个电话、一条条短信、一张张贺卡带着学生们的思念与祝福,从四面八方涌来。回想过去的一个个场景,赵同花的眼里满是泪水。她说:“我觉得很值。”她永远怀着一颗对教育事业的虔诚之心,用自己孱弱的身体在贫瘠的土地上播种希望,为师生撑起一片梦想的天空。
联系电话:读者服务 0531-51756562,51756788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