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

本报记者 胡乐彪
    编者按:今年9月10日是第30个教师节。为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展示广大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本报自本期起陆续刊登一批教书育人模范的先进事迹,以期为教师读者带来示范和启示。
    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小学校长陆繁伟23年如一日,咬定青山不放松,从教师到校长,用踏踏实实的行动,一道道地破解着山区教育的难题:带领教职工自己动手维修校舍;寓教于乐,让学生快乐成长,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关爱留守儿童,让外出务工的父母和留守在家的老人都放心……
    23年来,他先后到学生家里走访2400多次,写下了46本、几十万字的教学日记,他用微薄的工资资助学生,累计达82000多元。
把准备结婚的新房
腾出来做临时教室
    上世纪末在崔虎峪村小学任教时,一次经历让陆繁伟终身难忘。
    有一天,他正在上课,突然狂风大作,降下大暴雨。校园里的一棵大树被刮倒,砸在了房顶上,雨水顺着漏处灌了下来。
    雨住后,陆繁伟找到村委,但村委实在拿不出钱来维修。就这样,师生只能在露天的教室里凑合着上课,“晴天太阳晒,雨天雨水淋”。找了村委多次无果后,他坐不住了。
    他回到家,做通家人的工作,把自己准备结婚的新房腾了出来,给孩子们上课,解了燃眉之急。
    后来,崔虎峪村决定利用村西废弃坑塘重建学校。此处地基高低不平,陆繁伟主动接下了平整场地的任务。
    每天放学后,陆繁伟便来到这里,用镐刨开高坡上的山石,用地排车运往坑底。场地整平后,陆繁伟又利用业余时间,到山上拉来山石,建起院墙。他每天运石6趟,风雨无阻,连续拉了10多天,手上都磨出了血泡。
    2009年,陆繁伟来到枣庄共青希望学校担任校长。当时,校园破旧不堪、杂草丛生,教学楼漏雨,教学质量下滑,学生流失。
    陆繁伟首先从维修教学楼做起。他带领教师用水泥修补漏雨的楼顶,但无济于事。见到有开着机动车到村里专修楼顶漏雨的工匠,他便请工匠预算费用。工匠开出了15000元的价格。
    “不堪重负”的陆繁伟,只好谢绝了工匠。随后,他派学校老师骑着摩托车尾随在工匠身后,看工匠从何处进料。找到原料进货点后才知道,那种工匠要价10元的类似沥青的固体防水胶,每公斤价格才1元钱。陆繁伟一算账,不算工时费,成本价才1500元,仅为工匠要价的十分之一。
    接着,陆繁伟带领着教职工干了起来。他自己承担的是最重也是最危险的提胶工作。一次,站在楼顶边缘提胶时,他一不小心从楼顶掉了下去,伤及肝部,胆囊破裂。
    “由于接诊医院医疗条件较差,他手术后连续多天昏迷不醒。后经转院治疗,1个多月后才转危为安。”提起这事,陆繁伟的妻子李秀英至今心有余悸。
以兴趣小组为突破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辍学,是山区教育的一大难题。如何吸引住学生,让他们乐学,是陆繁伟长久思考的问题。针对农村山石土木随处都是的实际,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动学生到山上找奇石、挖树根,组建兴趣小组。
    很快,奇石搜集与审美课程研究兴趣小组便成立了。他制定了《奇石探索与审美》课程研究方案,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发动中、高年级奇石爱好者组成课程研究小组,钻研奇石的分类、奇石鉴赏、收藏与鉴识、奇石配座、文化追溯等
    2011年2月,学校投资18万元建起了“奇石苑”,将师生们搜集的3900余件奇石作品错落有致地摆放在展台上,建成枣庄市最大的校园奇石展区。在组织学生进行奇石收集与审美的基础上,学校进而开拓了彩泥画特色课程,并编制了《彩泥画研究》。
  一花引得百花开。在组建奇石、彩泥小组的同时,学校还组建了“红领巾小社团”、“规划小社团”、“科技小社团”等社团。他们活跃在农村的每一个角落,深入农家搞调查,深入田间做实验,深入果园作记录。
  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年级(1)班的“我和家乡手拉手”社团举办了“我是小作家”作文大赛。学生们把在根雕制作、奇石搜集等方面获得的经历、感悟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大大提高了写作水平。
  2011年4月,学生陆全球的发明“地震报警器”代表枣庄市参加山东省实践与创新技能大赛。同年,《奇石搜集与审美》课题荣获枣庄市第二届中小学生“小哥白尼杯”实践与创新技能大赛一等奖,彩泥画制作在区、市中小学生科技成果展览大会上一展风采。
  经过几年的探索,位于偏僻山区的枣庄共青希望学校逐步走上了一条有特色、高质量的办学之路。如今,学校已发展壮大为15个教学班,拥有在校生920名,专任教师全部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涌现出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课改标兵6人,区级骨干教师、课改标兵3人。学校配备了希望书库、希望电脑室、三辰影库等教学设备,教学仪器、图书、体育设施均达国家二类标准,荣获全国模范希望小学、山东省教学示范化学校等荣誉。
  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原来流失的学生也重新返回了校园。在控制辍学率方面,该校走在山亭区前列。
让乡村少年宫
成为留守儿童的家
  徐庄镇是山亭区的贫困乡镇,外出务工经商的村民较多,留守儿童群体大。留守儿童生活上缺少照顾,情感缺乏沟通,学习上缺乏指导,行为上缺乏引导,极易引发社会问题。
  为了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陆繁伟充分发挥镇驻地学校的优势,探索出一条建设乡村少年宫、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的新路子——以枣庄共青希望学校为依托,创建徐庄镇乡村少年宫,对全镇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
  少年宫开设了电子琴、书法、二胡、笛子、象棋、手工制作、国画和舞蹈等功能室,每个兴趣小组都有单独的活动室或活动场地,并在全镇教师中招募了22名辅导员,充当少年宫志愿者。
  现在,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全镇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的护送下,纷纷来到乡村少年宫,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或唱歌、绘画,或下棋、打球,并通过QQ视频与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见面”对话。
  看到孩子们在这里无比开心,尝到甜头的陆繁伟又发动全镇12所完小全部成立了留守儿童关爱站,建立健全了镇域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在徐庄镇乡村少年宫,留守儿童的特长和学业成绩得到充分的培养、发展和提高。丰富的活动消除了他们精神的空虚,避免了他们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的形成,让他们得到更多的照顾和关爱,促进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广大劳务输出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
  陆繁伟,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学校校长,凭借着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为农村的孩子照亮了一片光明前程,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