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因援疆而精彩
发布日期:2014-07-19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1208次
本报记者 王兆富 通讯员 赵桂海 张伟伟
选择了援疆就选择了吃苦,选择了援疆就选择了奉献。站在5000公里之外的新疆喀什疏勒县八一中学的讲台上,援疆教师高荣廷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传递着自己的真心和爱心,用实际行动谱写着民族大家庭的和睦之歌。
高荣廷,临朐五中语文教师,2013年8月经省教育厅选拔光荣地成为第四批援疆支教教师。在近一年的支教生活中,他不辱使命,把喀什当成第二故乡,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适应、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的精神,赢得了受援学校师生的一致赞誉。
援疆支教,彰显忠诚本色
刚到喀什时,因为干燥的气候和不同的饮食习惯,高荣廷嘴唇裂口、流鼻血、腹泻成了常有的事儿。气候、孤独、饮食习惯——面对这几道入疆需要一一迈过的难关,高荣廷豪无退缩之意。他时刻牢记自己的光荣使命,不畏困难,努力工作,恪尽职守,甘于奉献。在工作中,他深深体会到:援疆支教工作不仅要有激情和智慧,更要有责任感和目标方向,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援疆教师代表的是山东形象,唯有只争朝夕、努力工作,才无愧于边疆百姓,无愧于山东父老的期望。就这样,他用奋斗和奉献在胡杨林里播撒智慧和友谊的种子,用心血与汗水在喀什疏勒彰显对党的忠诚本色。
不辱使命,奏响时代新曲
入疆后,高荣廷在疏勒县八一中学担任教研室主任助理,负责高二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到学校第二天,他就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上课前,他精心准备教案,做好课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案。他充分利用课间、课外活动时间与学生谈人生、聊理想,用表扬和鼓励引导他们积极进取、刻苦学习,努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山东老师的关爱。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现状,他研究出“降低难度、调动兴趣、多加鼓励”的教学策略。为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他组织学生召开专题讨论会,制定实用的学习方法小册子。在他的努力下,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入疆不能仅局限于为新疆教育“输血”,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当地“造血”,为受援学校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高荣廷牢记这一使命,积极参加“青蓝工程”,与其他援疆教师一样结对带徒弟,导思想、带业务、传作风。他所带的6名青年教师很快成长为学校的骨干,其中2名教师在全县举行的说课和优质课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手足情浓,谱写民族团结新篇
在“民族团结友好月”活动期间,高荣廷和其他山东援疆教师在学校开展了“大手牵小手,维汉一家亲”师生结对帮扶活动。他通过“一助一”、“多助一”的方式结对帮助6名品学兼优、家境困难的维族学生。他跟校长张义、副校长陈洁共同制订“民族团结友好月”活动方案,组织排练大型师生团体操《青春飞扬》和主题班会活动;他向热情友善的吾买尔江和阿依木古丽老师学维语,与他们成了好朋友;他与校工罕早力和唐德树老师一起处理供暖管道漏水问题,一起排水清污,结下了深厚友谊;他还牵线搭桥,联系在喀什的山东企业汇能水泥制品公司献爱心,捐赠八一中学部分桌凳和乒乓球桌。他和12名潍坊援疆支教队员一起学习生活,收获了一辈子难忘的兄弟情谊……
高荣廷说:“在这里,我真切领悟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真正含义。”一年的援疆生活让他深刻体会到:只有民族团结一家亲,中华儿女才能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才能实现“中国梦”。而他的人生,也因援疆而更加精彩!
联系电话:读者服务 0531-51756562,51756788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