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想为祖国做点什么
发布日期:2014-07-14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4254次
本报记者 魏保和
齐河县实验中学教师王玉山是2011年度“德州教育十大新闻人物”、2013年齐河县最美教师。他远赴新疆喀什支教,倾情三尺讲台,受到新疆自治区教育厅及喀什地区英吉沙县领导和师生的高度评价。
2011年9月,省教育厅选派教师赴新疆喀什支教。王玉山满怀报效祖国、奉献边疆的神圣使命,第一个报了名。有人曾问他:“论职位,你是实验中学的中层领导;论职称,你又是高级教师。去新疆,到底图什么呢?”是啊,援疆工作的条件肯定是非常艰苦的;另一方面,家里还有老人孩子。王老师的老父亲已70多岁,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报国援疆与照顾家庭,真是两难的选择啊!他总想力所能及地为祖国做点什么。当祖国召唤的时候,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初到新疆喀什地区的英吉沙县,条件之艰苦远远超出想象:一开始,吃饭要自己找饭馆;后来,老师们就在宿舍对面废弃的厕所里做饭。宿舍里常常停电,没有开水。和当地维族同胞语言不通,风俗不同,交流很不方便。英吉沙一中离住宿的地方有八里路,上下班要骑自行车,风沙天步履维艰。部分援疆老师感到失望,情绪波动很大。作为德州支教队的副队长,王玉山经常和老师们谈心:条件好,作出成绩当然容易一些;正因为条件不好,才需要援疆啊。他时时刻刻以实际行动维护整个德州支教队的形象。
英吉沙一中是所维吾尔语学校,学生们好多是在初一才学习汉语拼音,汉语基础薄弱。本地维族老师上汉语课,也大多要用维语来配合解释汉语。维语对支教老师而言,是一张白纸,听学生们讲话,什么也听不懂。另外,很多维族孩子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爱说爱闹,课堂上的小动作当然少不了。面对挑战,王玉山因地制宜,积极出示教学公开课,开展各种形式的传帮带活动,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当地“援疆队伍”。他努力追求将知识与能力、教书与育人巧妙结合起来的教学境界,赢得了当地师生的赞许。
王玉山珍视民族团结,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边疆,做汉、维民族交流的使者。教学之余,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他热情帮助当地维族师生,资助困难学生。英吉沙县气候干旱,极少下雪。下雪后,他和同学们合影,留下珍贵的瞬间。他将自费洗印的照片送给所教班级的每一个孩子,和他们真心交朋友,有意识地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王玉山支教一年,被新疆自治区教育厅评为“自治区优秀支教教师”,被山东省援疆指挥部评为“喀什地区优秀援疆干部”,被喀什地区英吉沙县评为“县教学能手”。
联系电话:读者服务 0531-51756562,51756788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