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中职学校全面推进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

本报记者 孙军
  一台示波器,竟被数学教师搬到了讲台上,用来讲授《正弦型函数的应用》;看似讲述的是家居设计中的色彩,提高的却是中职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一路追寻着文化名人的足迹,用摄像机记录自然与人文的景观,用个性化的语言向人们讲述遥远的历史,却原来是一节搬到室外的语文课……
  从2013年开始,青岛市在青岛电子学校、青岛旅游学校、青岛商务学校、青岛城管职校和青岛华夏职教中心5所中职学校进行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经过一年多的探索,青岛市从改革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入手,通过召开教改现场会、课堂观摩交流、优化整合教材、课例研讨推广等形式,积极推进德育、语文、数学、英语4门公共基础学科的课程改革。
  日前,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现场会在青岛电子学校召开。会上,青岛市教育局公布了《关于全面开展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青岛市100所中职学校将率先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知识要求、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和评价标准6个方面进行改革。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文化基础学科大纲要求,青岛市对各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基础模块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调整增删,总体原则是铺垫台阶、降低难度。职业模块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学习、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上。拓展模块的改革,主要立足于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王铨称这场课程改革为“纵无要求,横无比较”,完全源自青岛市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内心诉求。
  在青岛市中职学校进行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青岛职教人始终在思考: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成功?经过一年多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青岛职教工作者形成了“学得会、用得上”的六字共识。大家一致认为,让中职学生从“厌学”变成“乐学”,让中职教师从“厌教”变成“乐教”;让中职学生感到“学的东西有用”——不仅对就业有用,而且对职业生涯发展有用。这是因为,“有用的东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真正爱上学习的时候,课改的目标就快实现了。
  青岛市教育局职业教育教研室主任安善航告诉记者:“在中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坚持‘以实践为导向、以成才为目的’,因材施教,让每一位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在课改之前,职业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往往居于自我世界的一隅,和本校的专业课教师很少交流,更别说“走出校园”、“走进企业”了。课改启动后,当这些公共基础课教师真正走进企业,面对面地与一线工人进行对话以后,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才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下面是几位教师的肺腑之言:
  “原来,我们的教育和企业的要求有这么大的差距!我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
  “自从真正走进企业以后,我才知道,一节语文课,如果让学生连最基本的字都写不好,是多么大的失败!”
  “学生学习英语,应该多了解一些和专业有关的英语词汇,掌握英文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
  “数学的课程内容在实践中应用得不多。但是,作为一门培养、训练人的思维逻辑性的学科,数学对提升人的基本素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青岛市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进行的时间不长,但亲身经历过这场改革的教师和学生都深深感受到了这场改革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变化。青岛商务学校2011级报关班1班学生孙倩说:“过去提到数学,我首先想到的是‘枯燥、沉闷、难懂’。本学期,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我感受到的却是‘积极、团结、向上’。由于我们散发着青春活力,一向乏味的数学也变得生动起来。”来自商务学校语文组的杨老师谈道:“教改就像一缕春风,吹进了我们的心田。我们正呼吸着教改给我们带来的新鲜空气,领略着教改带给我们的激情。”教改给成长中的学生留下了一个快乐的记忆,给教师的工作增添了一份幸福的感受。
  王铨告诉记者,中职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是职教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创新的重要环节,是对社会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育理念上,各学校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彻底改变课堂教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