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世界”沐人间大爱
发布日期:2008-05-16
来源:《现代教育导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5338次
本报记者 李长海
禹城市特殊教育学校建校15年,在校生最多时76名,最少时只有9名,学校虽小却集中了禹城全部适合就学年龄的聋哑儿童。为了让这些生活在“无声世界”中的孩子愉快成长,社会各界无时无刻不在以大爱之心关怀着他们。
校舍三迁,让聋哑孩子
享有现代化的办学条件
为了让聋哑儿童得到专业化的教育,1993年禹城市利用一处闲置校舍,组建了特殊教育学校,让全市的聋哑儿童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随着对聋哑儿童教育方式的不断探索,原有校舍已不适应办学要求,1996年该市又建设了一处独立设置的学校。2001年禹城市委、市政府又一次把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摆上案头。有关领导到学校现场办公时说:“这部分孩子虽少,却最需要关心。”因1996年建校时没有预留发展空间,所以学校只能再次易地新建。在各方努力下,当年新学校就破土动工,教室、办公用房、语训室、律动室、微机室、多媒体室、康复训练室、图书室、餐厅和学生宿舍,全部统一规划,一次性建成;教学、康复、运动、生活等内部设施,全部一次性配齐。聋哑孩子搬到新校后,看着漂亮的校园,摸着没有见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高兴地见到谁都打着手语说:“谢谢!”
设施好,还要用好。禹城市在完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先后从昌乐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选聘教师7人,并经常选派骨干教师到培养特教师资的学校进修,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该市还拨出专门的教研经费,鼓励教师研究特教发展趋势,研究有利于聋哑学生愉快成长的方法,激励教师运用学校配备的先进教学设施,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学得好、学得快,早日成为能够自食其力的社会有用之才。
爱心会聚,让聋哑孩子感受社会大家庭的关爱
聋哑孩子生有残疾是不幸的,可他们生活在这个爱的大家庭中又是幸运的。校长崔子生向记者出示了一张去年下半年学校接受社会各界捐助情况的统计表:6月,山东省民主促进会捐赠学校一套厨房用品、餐桌椅,价值2.1万元;7月,禹城市龙力公司捐赠残疾儿童夏凉被、蚊帐60件,价值0.2万元;8月,禹城市明珠大酒店捐赠残疾儿童床单、学习用品60件,价值0.15万元;9月,禹城市残联向学校捐赠康复器材和学具,价值12万元;10月,英特尔公司向学校捐赠微机20台,价值6万元;11月,禹城市农村信用社向学校捐赠采暖炉具8套,价值0.45万元;12月,禹城市残联向残疾儿童捐赠棉被、棉大衣80套,价值1.6万元。崔校长表示,面对社会各界对聋哑孩子的关爱,学校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把他们制作的手工艺品、绘制的精美图画回赠捐助者,让他们在感受社会大家庭关爱的同时,也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社会的关爱。
悉心培育,让聋哑孩子自立自强
禹城市特殊教育学校秉承“育人为本,博爱为魂”的办学理念,全体教师时刻以慈母般的心去滋润、培育聋哑孩子。聋哑孩子进入学校一呆就是九年,老师不但要教他们学做人、学知识,还要精心照顾他们的生活。学生段秀梅的母亲也是聋哑人,家庭贫困,老师对她格外照顾,情绪不好时老师陪她“聊天”,身体有病时老师伴她治疗,她父亲感激不尽,给学校送来一块书有“情深意重”的匾牌。
聋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克服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了让学生学发音,李全军老师让学生摸着他的发声部位,让他们用手感觉声带的震动、鼻腔的震颤,一遍又一遍,一节课结束口干舌燥,脸上的肌肉都麻木了。律动课上,由于学生只能凭视觉、触觉、运动觉感知声音,李瑛老师把学生要掌握的动作分解,连续不断地跺地板,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一节课下来跺得双脚肿痛。刘秀梅老师针对聋哑儿童接受知识的特点,创设了“语言情景教学法”和“手语速记法”,在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分付出一分收获,近年来学校先后有3名学生具备了语言表达能力而转入正常小学就读,有11人升入高一级学校,有37人就业,踏上了自立自强的道路。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受理时间为法定工作日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